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858-1966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126890
  • 作      者:
    黎全恩,丁果,贾葆蘅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黎全恩(David Chuenyan Lai) ,1957年获香港政府奖学金,进入香港大学地理地质系就读,1960年获得第一级荣誉文学学士,在地理地质系任导师四年,并于1964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夏天,因成绩优异获英联邦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深造,196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回香港大学,任地理地质系讲师,任教一年。1968年移民加拿大,在维多利亚大学地理系任教35年,其中1968年任讲师,1969年晋升为副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1973年晋升为教授(Associate Professor),1989年晋升为讲座教授(Professor)。2003年荣休后,获维多利亚大学授予的“荣休教授”(Professor Emeritus)荣衔。现任维多利亚大学者英中心加盟研究教授(Research Affiliate)及西门菲莎大学客座教授(Adjunct Professor)。
  
  丁果,1982年从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留校担任教师,讲授世界史。1984年获得联合国提供研究经费,应邀赴日本进行近现代史研究,担任国会图书馆所属东洋文库(日本亚洲研究最高学术机构)外国人高级研究员,在《东洋学报》《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国研究季刊》等顶级学术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同时,在日本各类重要奖学金的支持下,取得日本立教大学文学部硕士学位,并进入博士课程,研究国际关系、中日关系、东南亚移民史、台湾现代史等课题,成为来自大陆的移民问题、台湾问题研究专家之一。20世纪90年代移居加拿大,在卑诗大学维真学院进行西方文化、比较宗教哲学、现代化与伦理学等课题的进修研究,并担任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至今,专门从事研究中加关系。同时,在全球重要的新闻媒体,担任高级编辑、社论主笔、制片人、主持人等。出版有移民问题和新闻及文化评论集有:《(走上钓鱼台之路》(香港)、《隔靴搔痒》(台北)、《风云慧眼》(加拿大)、《十年磨一剑》(加拿大)、《切问与近思:当代公共知识人访谈录》(北京)等。近年来,担任上海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的客座教授,加拿大西三一大学客座讲师,加拿大皇家路大学学术顾问委员会成员,先后受邀在中国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国际关系学院、广东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等学府作关于中加关系发展、移民问题的相关报告,并在《新闻周刊》,《南方人物周刊》,《时代周报》等杂志撰写专栏以及担任特约撰稿人。2013年,获加拿大总督颁发英女皇登基60年勋章,以奖励长期对社区的服务贡献。
  
  贾葆蘅,1987年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2005年在加拿大《环球华报》发表小说《人在温哥华》,2007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弘治皇帝》,2009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嘉靖王朝》,2011年5月出版长篇移民小说《移民梦》。2013年9月,在中国加拿大研究会第十五届年会发表议论文集,发布论文《1923年之前,华人在加拿大卑诗省遭受的痛苦》。2005年在撰写《人在温哥华》时,置身于不同的移民群体中,曾就业于多种领域,深刻了解不同层次新移民的状况、特点和心声。2009年在撰写长篇移民小说《移民梦》时,为充分了解华人群体在加拿大这片多元文化的土壤里努力开拓的奋斗历程以及他们为建设第二故乡与加拿大联邦、省、市三级政府的积极互动过程,专门采访了加拿大的政界要员、侨界与社团领袖、加拿大作家、高科技人员、时事评论员、企业家、留学生、普通装修人员、难民,亲身参加了一些社团活动,能从全视角去客观、分析华人社会的变化与成长。近年在撰写本书时,采访过华裔政界要员、华工和华商后代、华工和原住民同居的后代、华裔军人、侨界领袖、华裔学者、华裔历史学家、华裔作家和画家、华裔艺术家、著名先侨后裔,收集和整理了许多珍贵的华裔家谱和华人历史史料。
展开
内容介绍
  《加拿大华侨移民史(1858-1966)》以华人在加拿大一个半世纪的历史风云为主线,全面叙述加拿大华人的百年历史。老移民和新移民并重,加拿大视野与中国视野交叉,展现中国人走向世界的艰难曲折、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如实反映中华文化与加国文化在华人移民群体生活中的冲突、理解、接纳和转化,为全球化过程中的移民生态提供历史与现实的双重典范。
展开
精彩书摘
  早期华工们为了在这片新大陆生存和发展,没有选择地接受或者采取了群居在城镇中心边缘地区,既可以维持自己传统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依赖群体的力量,免受无所不在的白人欺负,这样,唐人街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成为华人在异国他乡躲避主流社群肆意凌辱华人的避风港。
  面临举目无亲,语言风俗根本相异的环境挑战,以及淘金修路的艰难营生,华工们在唐人街相聚而居,除同文同种之外,还是同乡同村,不但乡愁得以慰藉,孤独得以排遣,而且彼此可以相助,信息可以交流,这就使唐人街形成了它的第二个特点,那就是成为以乡情为基础的高凝聚力社区。
  由于华工在唐人街集中居住,给唐人街提供了稳定的消费市场,使得唐人街上的中国餐馆、杂货和零售商店兴旺起来。之后,华人家具店、药店、蔬菜水果店、烧烤店和米店等渐渐出现在唐人街里,带动了华侨经济的成型,在这样的基础上,北美华侨社会慢慢发展起来,这就给唐人街带来了第三个特点,即唐人街成了白人主流社会以外,最具自给自足能力的社区,集生产、生活和社交为一体。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唐人街就进入了繁荣时期。在繁荣时期的唐人街,华人在求得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建立了各种类型的华人社团、寺庙、教堂、学校和其他机构。“唐人街”开始有“小政府”了,“小政府”的华人领袖往往是从商界产生出来的,他们代表华人与主流社会打交道,他们在充当调解大使时,也要求同宗同族成员对自己忠诚和服从,由此扩展了他们自己的利益,而社区的权力也集中在这些华商精英的手中了。
  早期的唐人街,因为要抵御白人的欺凌暴力,乃至体制性的排斥,自然就具有很强的封闭性和排外性,是加拿大大社会中的独立小社会,这就是唐人街的第四个特点。这个特点导致了华人社会内部无视或者忽视外部大社会的法律秩序,也导致了外部社会对唐人街的歧视、疑虑乃至仇恨。
  这里的华人们除了行政和商业上的需要,很少同外界接触或联系,更少卷入当地的政治斗争,在排华的时代,更被剥夺了参与政治的权利,成为“化外之民”,这反而给唐人街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
展开
目录
序一:为百年移民史留下见证
序二:移民史需要全球视野
鸣谢

序篇 华工出国的历史背景
第一编 自由出入时期(1858-1884)
第一章 两次移民的热潮
第一节 淘金热潮时期
第二节 建筑铁路时期
第二章 唐人街的建立与华侨社会
第一节 唐人街的分布
第二节 人口分布、男女两性比例及籍贯
第三节 职业和政治、经济地位
第四节 洪门、房口和善堂的形成
第五节 宗亲侨团、地区侨团和中华会馆的成立
第三章 与白人和原住民的关系
第一节 与白人的关系
第二节 与原住民的关系
第二编 管制入境时期(1885-1922)
第四章 排华事件和华侨的抗争
第一节 人头税
第二节 白人排华法案和事件
第三节 华侨的抗争
第五章 与中国的关系
第一节 清政府与华侨的关系
第二节 保皇会
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加拿大
第四节 南京临时政府及北洋政府与华侨的关系
第五节 援助祖国和家乡建设
第六章 人口及职业的变迁
第一节 华侨人口
第二节 职业和生存状况
第七章 各地唐人街的发展和侨社侨团
第一节 唐人街的发展
第二节 华侨社区中的种种弊端
第三节 华侨社团的发展与作用
第四节 华侨社团内部冲突及其原因
第八章 华文教育、报刊和戏剧、建筑、医疗卫生、宗教、墓葬活动
第一节 创办华文学校
第二节 戏曲、报刊、中国特色建筑
……
第三编 禁止入境时期(1923-1946)
第四编 选择入境时期(1947-1966)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