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学会关怀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3457914
  • 作      者:
    曾妮著
  • 出 版 社 :
    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作者简介
  檀传宝,安徽怀宁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德育原理、教师伦理学、教育基本理论、美育理论、教师教育。代表作有《德育美学观》(1996)、《信仰教育与道德教育》(1999)、《学校道德教育原理》(2000)、《教师伦理学专题——教育伦理范畴研究》(2000)、《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理念与操作》(2008)、《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研究》(2009)、《公民教育引论——国际经验、历史变迁与中国公民教育的选择》(2011)及诗文自选集《作为一棵风中的树》(2003)等。作品曾经获得过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曾妮,湖南长沙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关注道德问题,主要研究方向为道德教育、公民教育。
展开
内容介绍
  《道德八书》每册均采用8-10个专题的形式,突出主题的迫切性;然后援引基本理论分析原因;重点在于实践部分,讲明怎么看待、怎么做、怎么修养;总体体现“问题——解释——原理——实践”的逻辑结构。
  《道德八书·最为紧迫的时代呼唤:学会关怀》定位为大众通俗读物,同时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全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笔优美,轻松可读。
展开
精彩书评
  德,国家之基也。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富润屋,德润身。
  君子先慎乎德……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大学》
  
  社会的现代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在这场冲突中要不要保持传统美德,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问题。
  ——顾明远
  
  今天我们要培养和重塑民族的道德理性,就必须汲取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倡导心存敬畏、行己知耻、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观,对社会要有奉献精神,对他人要有责任感,对弱者要有同情心,养成情操高尚的人格。
  ——温家宝
展开
精彩书摘
  在这个温暖的叙事里,母亲识别了儿子的需要,但儿子却理所当然地享受着鱼肉,丝毫未察觉出母亲的用心。这种类型多发生于最真挚的感情中,我们虽然容易被其打动,但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感情的作用对象的有限性。其实,它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关怀。
  第三个场景:A未识别B的需要,B给予A回应。虽然领导的提议得到了员工们表面上的赞同,但这份来自领导的关怀,其实只是指代了领导的需要,所以它得不到员工真心的回应,因此也不是关怀。
  第四个场景:A识别了B的需要,B给予A回应,这才是真的关怀关系。在这份关系中,作为关怀者的女教师能够体察到小女孩想要发言的需求,并在合适的时刻给了她机会。而小女孩的那朵小花正是她对老师关怀的感激,她以自己的方式给了教师以回应。
  由此可见,我们强调关怀是一种关系:
  因为关怀关系是互动的。在字典中,“关系”一词本就有相互作用的含义。关怀如果只是一方的付出,而不能得到另一方的积极回馈,就只是单向的施与,而不是双向的建构。强调被关怀者的回应,就是要提醒关怀行为的发出者,关怀应该以被关怀者的需要为起点。
  也因为关怀关系是生成的。关系往往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固定的联系中(如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等),被关怀者给予的回应其实也是对于关怀者的关怀,如果他们能识别出关怀者关怀的需要,并有效给予回应,就会促使关怀关系逐步稳定下来,并朝着最佳方向发展。在上述事例中,若女儿体会母亲培育自己的需要,并自觉安排学习,就会优化母女沟通机制,加深母女感情;若儿子感受母亲疼惜自己的需要,并从此体贴家人,就会营造更好的家庭关怀氛围;若员工体认领导慰问的需要,并真实表达心声,就会使双方关系从此步入良性循环。
  还因为关怀关系是灵活的。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人们都可以建立关怀关系,如为陌生人指路就是一次短暂的关怀。而这种灵活性的最大魅力在于:只要拥有关怀意识,建立关怀关系永远不嫌迟。可能到孩子要离家了,父母才真正了解如何关怀孩子,可能学生要毕业了,老师才真正与孩子打开心扉,但只要当下采取行动,被关怀者就能够察觉,并为之欢喜。所以,不要吝惜任何一次关怀的机会,每一次尝试都可能是美好的开始。如何识别需要
  由关怀关系的叙述可以发现,我们能不能获得被关怀者的回应,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在于我们的行动是否符合被关怀者的需要。那么如何来识别需要呢?
  认清谁的需要
  关怀要以被关怀者的需求为目的,人们往往“说得到”,却“做不到”。关怀者不自觉地将自己的需要放大,而略去了被关怀者的需要。上一节中为学习而争吵的母女,便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缩影。下面,我们看一个更为极端的实例。
  ……
展开
目录
当“关怀”成为奢侈品
他们被关怀了吗?
你被关怀了吗?
每个人都孤独
关怀,以“关系”来解读
何谓关怀关系
如何识别需要
怎样给予回应
关怀,从“我”开始
我应独立
我要自爱
我有力量
用尊重敲响关怀之门
直议“不尊重”
怎样去尊重
特蕾莎修女如何去尊重
用信任滋润关怀之花
杂谈“无信任”
为何要信任
卡尔如何去信任
用同情点亮关怀之焰
细辨“没同情”
怎样去同情
苏霍姆林斯基如何去同情
用反馈结束关怀之曲
正解“零反馈”
反馈二三谈
晓珞如何去回应
“关怀”,走更远!--关怀场域的扩大
安怀于人间
怡情于自然
倾心于文化
“关怀”,行不远?--关怀作用的局限
正义何所为
关怀何所欲
好社会:日月同在
结语:今天,你关怀了吗?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