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宜居城市评价与规划理论方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20338
  • 作      者:
    董晓峰[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宜居”原本是建城的根本,然而较长时间以来,宜居已是城市丢失的梦。今天,宜居城市的研究,是对工业化异化了的城市方向的回归和人性化城市重建的倡导。<br>    《宜居城市评价与规划理论方法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城市宜居性研究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在较系统的国际宜居城市研究与实践进展分析的基础上,探索构建了我国宜居城市的构成系统、评价方法系统、建设模式与规划研究方法。<br>    全书共分三部分,包括国际、国内宜居城市研究进展,宜居城市评价方法与实践,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模式与规划研究主要理论方法。<br>    《宜居城市评价与规划理论方法研究》是关于宜居城市的专业性研究论著,是城市规划设计专业的前沿向导,是人们选择最佳居住地的助手,是新时代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必读的著作。读者可以从中全面认识什么是最佳城市,如何评价、规划与建设宜居城市。
展开
目录
导言<br>1  宜居城市研究与实践进展<br>1.1  国外宜居城市研究的阶段划分<br>1.1.1  萌芽期探索<br>1.1.2  雏形期探索<br>1.1.3  发展期探索<br>1.2  国内宜居城市研究与实践进展分析<br>1.2.1  宜居城市研究的兴起<br>1.2.2  人居环境奖对我国宜居城市建设的促进<br>1.2.3  中国宜居城市规划研究初步探索<br>1.3  宜居城市的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br>1.3.1  国内关于宜居城市内涵的认识<br>1.3.2  国外关于宜居城市内涵认识的基本观点<br>1.3.3  对宜居城市内涵的整体认识<br>2  宜居城市构成系统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br>2.1  宜居城市构成系统构建<br>2.1.1  宜居城市系统分析<br>2.1.2  宜居城市构成系统确立<br>2.2  宜居城市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br>2.2.1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确立原则<br>2.2.2  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确立方法<br>2.2.3  宜居城市评价指标权重确定<br>2.3  宜居城市评价的主要技术方法<br>2.3.1  层次分析法<br>2.3.2  主成分分析法<br>2.3.3  预警分析法<br>2.3.4  空间分析技术方法<br>2.3.5  生态位方法<br>2.3.6  价值评价方法<br>2.3.7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br>3  我国宜居城市评价探索<br>3.1  我国城市整体宜居性比较评价<br>3.1.1  我国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比较分析<br>3.1.2  基于客观指标的国内城市宜居性评价分析<br>3.1.3  我国城市宜居性的特性分析<br>3.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山东半岛城市宜居性比较评价<br>3.2.1  山东半岛城市群概况与人居环境分析<br>3.2.2  山东半岛城市群宜居性主成分分析评价<br>3.2.3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宜居性提升面临的挑战与对策<br>3.3  兰州市城市宜居性现状公众满意度调查评价<br>3.3.1  兰州市城市宜居性现状调查<br>3.3.2  调查数据库建立与数据处理<br>3.3.3  兰州市城市宜居性分析<br>3.3.4  调查总结<br>4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br>4.1  国外城市宜居性评价<br>4.1.1  《经济学家》全球城市宜居性评价分析<br>4.1.2  《财富》杂志美国宜居城市评选评析<br>4.2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分析<br>4.2.1  欧洲宜居城市建设<br>4.2.2  北美洲宜居城市建设<br>4.2.3  亚太宜居城市建设<br>5  国内城市宜居性建设典型案例分析<br>5.1  环渤海地区<br>5.1.1  大连<br>5.1.2  秦皇岛<br>5.1.3  天津<br>5.1.4  廊坊<br>5.2  山东半岛<br>5.2.1  青岛<br>5.2.2  威海<br>5.3  长三角地区<br>5.3.1  苏州<br>5.3.2  扬州<br>5.3.3  宁波<br>5.4  珠三角地区<br>5.4.1  珠海<br>5.4.2  中山<br>5.4.3  香港<br>5.5  西部地区<br>5.5.1  桂林<br>5.5.2  大理<br>5.5.3  成都<br>5.5.4  天水<br>5.5.5  石河子<br>6  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模式<br>6.1  典型宜居城市规划与行动引介<br>6.1.1  温哥华区域宜居性规划与实施<br>6.1.2  主张宜居社区的新城市主义<br>6.1.3  让城市更加宜人的“精明增长”运动<br>6.1.4  宜居城市运动:都市村庄<br>6.1.5  公共空间和公众生活规划研究<br>6.1.6  东京友好居住规划<br>6.1.7  通往宜居城市之路:宜居城市的交通规划<br>6.1.8  创建宜居城市环境的“21世纪田园城市”<br>6.1.9  北京新版总体规划中宜居城市理念<br>6.1.10  中新天津生态城规划<br>6.2  宜居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模式<br>6.2.1  安全城市<br>6.2.2  生态城市<br>6.2.3  便捷城市<br>6.2.4  职能城市<br>6.2.5  文化城市<br>6.2.6  网络城市<br>6.2.7  包容城市<br>6.2.8  创新城市<br>6.2.9  特色城市<br>7  宜居城市规划研究主要理论与方法<br>7.1  生态城市规划<br>7.1.1  从城市生态规划向生态城市规划的跨越<br>7.1.2  生态城市规划系统<br>7.1.3  面向新挑战的生态城市规划新探索<br>7.2  城市社会规划<br>7.2.1  城市社会规划的发展<br>7.2.2  城市社会规划的内涵与作用<br>7.2.3  中国城市社会规划构建体系<br>7.3  突出宜居性的城市设计<br>7.3.1  城市整体景观与特色设计<br>7.3.2  居住区设计<br>7.3.3  综合枢纽联系设计<br>7.3.4  宜人性城市开放空间设计<br>7.4  宜居城市规划与管理服务信息技术方法<br>7.4.1  规划设计管理专业信息系统<br>7.4.2  城市民用信息服务系统<br>7.4.3  社区关怀与平等服务信息系统<br>7.4.4  城市安全监控信息系统<br>附件Ⅰ  城市宜居性评价专家咨询表<br>附件Ⅱ  杨保军答记者王军问<br>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