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再生水的典型处理工艺<br> 再生水最初开始使用时,主要用途只是作为城市绿化和市政杂用水,比较关注的水质指标是COD和悬浮固体,较多采用的典型工艺是化学混凝(沉淀)过滤,可以在原污水二级生物处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除水中20%的COD和50%以上的悬浮固体,改善出水水质。作为一种水处理方法,化学混凝法源于其在饮用水行业的应用历程,技术发展主要体现在混凝剂的发展与研制,及其与新工艺的集成处理效果。污水生物处理的二级出水中仍含有COD和较高的浊度,化学混凝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后续沉淀或过滤单元对悬浮固体和胶体物质的去除效果,在去除有机污染物和悬浮固体的同时,去除污水中的一些无机成分,如磷酸盐和重金属,并降低浊度和部分色度。<br> 在污水中加人一定量的化学混凝剂,污水中的细微颗粒和胶体就会发生凝聚和絮凝现象,形成粒径明显增大的絮体粒子,可以沉淀或过滤去除,使后续固液分离单元的去除能力明显提高。常用的絮凝剂类型为金属盐(铁盐、铝盐、复合药剂)、石灰和有机聚合物。在混凝沉淀后,采用石英砂介质对絮体进行过滤,滤层滤料主要通过压力、拦截和物理变形去除絮体颗粒,过滤是保证污水再生处理系统出水水质的关键工艺过程。<br> 混凝(沉淀)过滤工艺在再生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单元处理和集成处理也在不断优化和发展,混凝和澄清技术上,出现了微絮凝过滤、高效加速澄清池等工艺技术,与之配套的后续过滤技术也不断发展。近年来,随着对再生水水质稳定性和感官指标要求的增高,过滤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和应用。滤池出现了许多新的形式,如V型滤池、D型滤池、无阀滤池等,滤料也从单一砂滤池增加到纤维束滤池,彗星滤料、烧结陶粒、塑料颗粒等;新的过滤池型如滤布滤池、V型滤池、活性砂滤池等,代表了滤池的发展方向。<br> 膜过滤技术的应用和技术成熟度的提高,也带动了大型工程化的应用和推广,微滤膜或超滤膜可作为再生水处理的最后保障。微滤在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中和滤池过滤的作用有些相似,同一般过滤介质相比,微滤具有孔径均匀、过滤精度高、孔隙率高、滤速快以及在过滤过程中无介质脱落等优点。它可以作为反渗透和纳滤工艺的预处理单元,也可以作为整个污水深度处理工艺的最后处理单元。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