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br> 引子<br> <br> 第一篇 污染事件中利益相关者的行动<br> 一 损失评估中的经济学缺位<br> “627”事件的赔偿问题<br> “民间零点行动”事件前的赔偿<br> 二 污染争端中的法律无为<br> 取证难<br> 执行难<br> 严惩不贷的样子<br> 不该出世的污染<br> 三 企业主的简单理性问题<br> 企业主的简单理性算计<br> 经济行为评价的时空界面<br> 企业主的社会责任<br> 义、利关系<br> 四 技术专家的独立问题<br> 环评助产黑孩儿<br> 环境专家的环保思路<br> 技术服务于领导<br> 作为人的技术专家<br> 五 职能部门脱贫致富<br> 水的资源特征<br> 环境容量的稀缺问题<br> 环保局脱贫致富<br> 跨行政区污染<br> 六 多数人的沉默<br> 老百姓的生存理性<br> 专业壁垒<br> 企业巨人<br> 政府的有为与民众对政府的依赖<br> “傻子”与“疯子”的故事<br> <br> 第二篇 水污染的发生发展历程<br> 七 生态视角的社区类型<br> “森林一大象”类型<br> 传统生态农业社区<br> 直排工厂社区<br> 清洁社区<br> 生态社区<br> 八 村落里的生态平衡<br> 圩田系统<br> 圩田系统中的生产与生活<br> 村落里的规范与伦理<br> 九 工业污染的发生与转移<br> 城市污染与污染下乡<br> 地方工业污染迅增<br> 承载极限问题<br> 十 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br> 饮用水源被动改变之时间表<br> 功能层次论<br> 变保护者为污染者<br> 十一 从物质污染到观念转变<br> 生态危机的宗教起源论<br> 精英的态度<br> 大众的态度<br> 熵与水污染<br> <br> 第三篇 污染行动的社会历史原因<br> 十二 从“刺字事件”看社会失向<br> “刺字事件”透视<br> 社会失向<br> 十三 文本法与实践法的分离<br> 基本规范之底线<br> 文本法与实践法的分离<br> 从现代社会结构看规则<br> 文本法与实践法分离的原因<br> 十四 市场经济难容性善假定<br> 西方文明的人性假定<br> 中国社会的人性假定<br> 性善假定与市场经济的冲突<br> 十五 历史视野中的“大跃进”冲动<br> 孙中山的“大跃进”思想<br> “大跃进”运动<br> 次生焦虑<br> <br> 第四篇 治水范式之反思<br> 十六 古今治水<br> 大禹治水<br> 都江堰<br> 老残议治水<br> 三门峡大坝<br> “治水”新解<br> 十七 运动范式治水<br> 历史背景中的“运动范式”<br> 太湖“零点行动”回顾<br> “零点行动”以后<br> 十八 技术主义范式治水<br> 慌忙开处方<br> 技术治污的有效性问题<br> 技术主义批判<br> 十九 地方主义范式治水<br> “引江济太”工程<br> 地方主义的代表作<br> “唐僧”的长生问题<br> 结语<br> 参考文献<br> 英文目录<br>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