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世总为天外客——气球飞行40年的怀思
法国人罗齐尔第一个乘坐气球升空飞行,如旋风般地在欧美卷起了轩然大波。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热气球要多飞几分钟,就需装载大量的稻草,以便随时添加燃料,保证不断燃烧充气。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重量,而且火灾的危险随时威胁着飞行。不久,人们发现充满氢气的气球比热气球有更多的优越性,于是,气球驾驶员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雄心勃勃的飞行计划,甚至连稚气未脱的孩子也受到很大影响,很多人选择了献身航空事业的道路。
公元1822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兰卡斯德市,有一个名字叫约翰·怀思的14岁儿童。每当夜幕低垂的时候,他总是在家门口仰观星斗,凝神遐思,一坐就是数小时。他对天空中有规律移动的物体倍感兴趣。一次,他在书上读到一篇描写意大利气球飞行的报道,从中得到很大启发。于是他把自己动手制作的小降落伞系在一只小猫身上,爬上谷仓顶,把小猫扔下来。当他目睹小猫轻巧安全地着陆后,遂下定决心要为凌虚御空的事业而奉献一生。有一天,他用小型的燃火热力气球试飞,不慎落在邻居家的草屋顶上。这下可闯了大祸,以致招来消防车、水桶队和邻居的怒吼。其父实在受不了他的胡作非为,不得不把宝贝儿子送给木匠师傅当学徒,让他另谋生路。但是怀思对飞行的兴趣却与日俱增。到了1835年,这个平生从未看过一次飞行的青年,终于设计了一只用棉布涂漆,内充氢气,直径约8.5米的圆形气球,并跟随着这只气飞拉上天去,留空时间长达1小时以上,从费城一直飞到特拉华州的汉敦菲。如此惊人的成就,立刻为他赢得了“先锋气球飞行家”的美誉。
怀思不断地刻苦钻研有关暴风雨、气象变化以及空气浮力效应等方面的问题。后来居然给他找到了一项结论,说横跨美洲大陆,在某一高度上,有股稳定而且永远不变,由西向东的强风。这项结论,更为19世纪初叶骇人听闻的野心——飞渡大西洋,增添了无限希望。于是怀思便着手做各种各样不同大小的气球。一次,他在雷雨中飞行,突然一股上升气流猛力将气球托起,直线跃升,由于球外气压骤然降低,球内气体膨胀过快,只听“轰”的一声,气球炸破。幸好瘪了的球囊,散开来正像一张降落伞,怀思才幸免于难。这个意外倒触发了灵感,他发明了一种“拉伞绳”,可以在空中使气球立刻漏气变成降落伞,从而安全迅速地下降着陆。
1845年,墨西哥战争期间,怀思自告奋勇充当气球探测员,并向陆军部长请缨献策,要用气球向敌军投掷炸弹,当局以不切实际为由,批驳不准。怀思雄心犹在,随后向国会请愿,要求拨款2万元经费,建造越洋气球,此项请求也被否决。
怀思仍不死心,他决定从引起社会大众兴趣上着手,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安排了一连串紧凑的飞行节目,不管刮风下雨,在全国各大城市巡回表演。飞了近500次之后,他计划大干一次。
厉兵秣马,运筹帷幄。怀思计划下一次飞行是从圣路易市政厅前升空,然后在纽约市降落。他开办了一个“环球大西洋气球公司”,并把气球命名为“大西洋号”。气球系用涂漆的丝织品所缝,直径达15米,高约18米。气囊下悬一柳条编的载客吊篮,篮下5米处又悬一叶轻舟。至于机员,除怀思本人外,还有两名经验丰富的气球飞行家和一位圣路易共和报的记者。美国速运公司,还托付他们携带一只陆运越州大邮袋。吊篮里装满了冰块、柠檬水、野味和好酒。
1859年7月1日下午6时45分,在雀跃欢呼的人们目睹下,“大西洋号”的缆绳被一刀砍断,庞大的球体迎风而起,刹那间,平畴沃野,牧场牛群都从下边掠过,气球周围那种深邃的沉寂,令怀恩等人兴奋不已。气球在不断地升高,500、1000米……直到3500多米,茫茫夜色,天上是万点星光,地下是万家灯火,多美啊!怀思一行四人,忘记了透骨的寒风,整整一夜,仿佛万事万物都静止了,凝固了,一切都归于沉寂,直到旭日初升,他们才觉得时间在流逝,空间在移动。此时已飞行了12个小时,气球越过伊利湖,继之是水牛城,缓缓地,雄伟的尼加拉大瀑布亦尽收眼底。
这时,天边出现浓密积云,夹着强烈的阵风,气球吹得以100多公里的时速狂飙着,下降气流把吊篮几乎拉到地面。为了安全,四人只有抛弃所有身外之物以减轻重量,包括那整瓶没有开过的香槟酒,让人痛心,却又万不得己!
气球一路如蜻蜒点水,跌跌碰碰疯狂地飞舞着,怀思等人则死命抓住绳索,稍一放松,就有可能被抛出吊篮。他们整整颠簸了一个半钟头,终于在纽约州内享德逊附近的树林中坠落,四人全部惊吓得几乎休克。所幸没有伤亡。镇上的人们把他们救去,并以美酒相待。一时间他们成了全镇的贵宾。这次飞行并无确切数字,据怀思估计,应有近2000公里,直线距离约为1300公里,为有史以来飞行的最远纪录,保持了40年之久。此后,怀思不断飞行,成了美国内战时期最活跃的9名“航空人”之一。1861年,他终于按照军方要求的规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军用气球。
怀思梦寐以求的理想仍然是横越大西洋。经过无数次商洽,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支援者;那就是纽约纪事报。双方达成协议,由该报提供飞行经费,并负责监造气球。这只气球造得又大又漂亮,足足有50米高,巨大的气囊可充1.6万立方米的氢气,那只吊篮像一座2层楼高的钟形潜水箱,其中装满了各种仪器。后来由于飞行仪表有严重缺点,令怀思在最后一分钟决定退出这次探险。
“半世总为天外客”,经过40年漫长的气球飞行生涯之后,老怀思退休归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怀思72岁那年,忽然老兴勃发,渴望再飞一次。于是在1878年9月的一天,在人们的热烈欢呼和簇拥下,怀思带着2位机员,又再度从圣路易驾气球起飞,直奔东北,越过伊利诺乡野,渐渐地在天边的云海中消逝……
这是一位航空先驱最后也是最壮烈的探险,因为自此之后,就再没有人见过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