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67481
  • 作      者:
    孙平[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人与环境和谐原理》是《环境学系列丛书》之三,阐述环境学基本原理之二——人与环境和谐原理。人与环境和谐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核心规律。和谐原理提供了判别环境问题的基本准则:环境问题无一例外不是损伤就是破坏人与环境的和谐,解决环境问题就是恢复或提升人与环境的和谐,保护环境就是维系人与环境的和谐,建设环境就是提升人与环境的和谐。由于环境多样性的存在,人与环境和谐程度的度量指标、度量方法也具有多样性。《人与环境和谐原理》分别从适应生存、环境安全、环境健康、环境舒适、环境欣赏五个层面阐述人与环境和谐的表现、问题与量度。《人与环境和谐原理》可供政府工作人员、科研人员和相关专业研究生参阅,也可作为“环境学”课程的辅助教材供环境科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作为环境通识教育课程辅助教材和国民科学素质教育读物供大学生和一般读者阅读。
展开
精彩书摘
    “和谐”为何意?《辞海》中的解释为配合适当和均匀。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和谐发展(变化、转化)要求提高事物促进和谐的功能与存在的价值。这就是和谐的内涵,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总之,和谐是指对自然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人们所追求的美好事物和处事的价值观、方法论。<br>    1.1 传统的“和谐”思想<br>    “和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具有和谐的特征。我国古代在思想上占统治地位的孔孟礼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爱”等,都是追求和谐的思想体现。从以人类为社会主体的角度出发,传统的“和谐”思想包括人自身内外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四个方面(陈慧,2005)。<br>    1.1.1 身心和谐<br>    身心和谐是指人自身的形体与精神之间的和谐。古代思想家庄子讲的“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的故事是人们熟知的违背“身心和谐”的例子。无论是东施还是那名燕国少年,取他人之长,成自己之美,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西施蹙眉捧心之所以令人赏心,赵国人走路姿态之所以令人悦目,无不是因为他们的举手投足都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而东施和燕国少年却不顾自身条件,没有看到内心和行为的统一性,一味对别人的动作刻意模仿,生搬硬套,结果弄巧成拙。东施的模仿吓坏了左邻右舍,而那名燕国少年却也因为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姿态,所以只好爬着回去。由此可见,只有达到形体与精神的和谐(即身心和谐),人自身的一举一动才会令人赏心悦目。<br>    ……
展开
目录
序<br>前言<br>第1章  总论<br>1.1  传统的“和谐”思想<br>1.1.1  身心和谐<br>1.1.2  人际和谐<br>1.1.3  群己和谐<br>1.1.4  天人和谐<br>1.2  环境问题<br>1.2.1  人口问题<br>1.2.2  环境污染<br>1.2.3  生态破坏<br>1.2.4  资源耗竭<br>1.2.5  自然灾害<br>1.3  人与环境和谐的程度<br>1.3.1  适应生存<br>1.3.2  环境安全<br>1.3.3  环境健康<br>1.3.4  环境舒适<br>1.3.5  环境欣赏<br>第2章  适应生存<br>2.1  生态适应<br>2.1.1  生态适应的基本概念<br>2.1.2  人类对环境的生物生态适应<br>2.1.3  人类对环境的社会生态适应<br>2.2  自然资源<br>2.2.1  环境的人口容量<br>2.2.2  人口与土地<br>2.2.3  人口与水资源<br>2.2.4  人口与能源<br>第3章  环境安全<br>3.1  自然灾害与安全<br>3.1.1  自然灾害的定义和分类<br>3.1.2  地质灾害及其环境影响<br>3.1.3  气象水文灾害及其环境影响<br>3.1.4  生物灾害及其环境影响<br>3.1.5  海洋灾害及其环境影响<br>3.1.6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br>3.2  环境灾害与安全<br>3.2.1  环境灾害的基本特性<br>3.2.2  典型环境灾害<br>3.2.3  环境灾害的量度<br>3.2.4  环境灾害管理<br>第4章  环境健康<br>4.1  原生环境问题与健康<br>4.1.1  化学性地方病<br>4.1.2  生物源性地方病<br>4.1.3  气象因素与健康<br>4.2  环境污染与健康<br>4.2.1  大气污染与健康<br>4.2.2  水污染与健康<br>4.2.3  土壤污染与健康<br>4.2.4  环境物理因素与健康<br>第5章  环境舒适<br>5.1  城市环境<br>5.1.1  自然环境<br>5.1.2  人工环境<br>5.1.3  人文环境<br>5.1.4  城市人居环境舒适度评价<br>5.2  农村环境<br>5.2.1  自然环境<br>5.2.2  建筑环境<br>5.2.3  人文环境<br>第6章  环境欣赏<br>6.1  自然景观<br>6.1.1  大地景观<br>6.1.2  天象景观<br>6.1.3  自然景观欣赏<br>6.2  人文景观<br>6.2.1  历史遗产景观<br>6.2.2  现代人文景观<br>6.2.3  人文景观欣赏<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