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11028126
  • 作      者:
    孙丽娜,孙铁珩,王辉著
  • 出 版 社 :
    东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第1章 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1.1 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1.1.1 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历程
1.1.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与内涵
1.1.3 可持续发展能力
1.2 生态环境及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1.2.1 生态环境
1.2.2 生态环境承载力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
1.2.3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1.3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
1.3.1 城市生态环境
1.3.2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
1.3.3 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
本章参考文献

第2章 城市群与城市化进程
2.1 城市群与城市化进程概述
2.2 辽宁中部城市群对辽宁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2.3 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特征
2.3.1 城市发展过程中水土资源压力增大
2.3.2 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本章参考文献

第3章 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环境特征
3.1 水资源与水环境
3.1.1 水资源量的现状与演化
3.1.2 用水结构的变化
3.1.3 用水效率与供水能力变化
3.1.4 水环境特征
3.2 土地资源与土壤环境
3.2.1 土地的属性与功能
3.2.2 土地资源结构特征
3.2.3 土地利用价值的变化
3.2.4 土质消耗
3.3 矿产资源与矿山环境
3.3.1 矿产资源量及其变化
3.3.2 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3.3.3 矿山环境
3.4 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3.4.1 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3.4.2 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
3.4.3 评价结果和分析
本章参考文献

第4章 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环境承载力及其演化
4.1 辽宁中部城市群生态承载力
4.1.1 生态占用与计算
4.1.2 生态承载力
4.1.3 生态赤字与人均生态赤字
4.1.4 生态占用强度与生态超载指数
4.2 城市群的生态占用与生态承载力变化
4.2.1 人均生态占用及其变化
4.2.2 生态资源利用效率
4.2.3 生态承载力及其变化
4.2.4 人均生态赤字与生态超载指数及其变化
4.3 生态占用空间的不均衡性
4.3.1 生态占用空间的不均衡性
4.3.2 不同城市人均生态承载力及其变化
4.3.3 生态赤字与生态超载指数
4.4 水资源承载力
4.4.1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和计算
4.4.2 生态环境需水量
4.4.3 城市群水资源承载力
4.5 土地资源承载力
4.5.1 粮食对人口的承载力
4.5.2 土地资源的工业化、城镇化承载力
4.6 矿产资源承载力
4.6.1 矿产资源承载力计算方法
4.6.2 城市群煤、铁资源的经济/人口承载力
本章参考文献

第5章 辽宁中部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生态承载力
5.1 生态资源的消耗与承载力
5.2 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承载力
5.2.1 水资源人口承载力
5.2.2 水资源的GDIP承载力
5.2.3 水资源的居民生活承载力
5.2.4 水资源的工业承载力
5.2.5 水资源的农业承载力
5.2.6 水环境的支撑能力
5.3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承载力
5.3.1 粮食的人口承载力
5.3.2 土地资源对工业化、城市化的承载力
5.3.3 农用土地的农村就业承载力
5.4 矿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
本章参考文献

第6章 环境管理分析
6.1 环境管理分析基本理论
6.1.1 环境管理分析的相关概念
6.1.2 环境负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1.3 生态环境管理
6.2 辽宁中部城市群环境管理曲线
6.2.1 生态占用管理曲线
6.2.2 废水排放管理曲线
6.2.3 能源消耗管理曲线
6.3 以“十一五”规划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曲线
本章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生态环境问题既是可持续发展的缘由,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能量基础、生存空间基础和社会经济活动基础的综合体,一方面提供人的衣、食、住、行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同化、储藏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向环境排放的大量废弃物。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生态环境对人类文明进程持续的基础承载能力,包括资源的持续承载能力、环境的持续承载能力和生态的持续承载能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强调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根据资源实际承载能力、环境的实际容纳能力和生态系统的实际弹性能力确定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与发展规模,解决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群的出现,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强度增大,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明显改善,区域经济实力显著提高,但与其相关的水、土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热岛效应以及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也日趋显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