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773008
  • 作      者:
    刘同德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青藏高原能否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青藏高原地区乃至国家的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社会稳定以及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对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具有创新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
作者简介
  刘同德,山东莱西人,1964,年12月生,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青海师范大学法商学院院长,现任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民革青海省委副主委。曾先后就读于曲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天津大学,获教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公共管理硕±及管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参与或主持国家、部委和省级社科项目10余项,先后在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9项。
展开
内容介绍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根据地区差异与发展实际,将PRED系统修正为SRED系统,建立了青藏高原区域SRED系统结构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两条主线、八大主题及十项发展原则,系统构建了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与此同时,就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资源支持系统与生态环境支持系统进行了定量研究与实证分析,从而将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推进到制度支持系统层面,强化了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与智慧建设。
展开
精彩书摘
  3.1.3.3 科技创新能力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最主要的因素,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创新是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大发展的重要标志。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与建设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瓶颈”,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举。科技创新能力是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3.1.3.4 社会稳定能力   在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不希望出现由于自然波动(如自然灾害等)和社会波动(如重大决策失误、社会动乱等)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因此,在社会支持系统建设中,必须不断提升整个社会系统“健康、有序、稳定”的运行能力;全体社会成员享受公共财富的公平能力;社会系统抵抗和缓解外部和内部的干扰和冲击的能力,从而保持高原地区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稳定、有序的系统环境。   3.1.3.5 资源的承我力   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那些与生存相关,并能被开发利用的资源转化为产品或服务的总体能力,是对该地区人口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程度、保证程度和承载潜力的总和。如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它们的赋存状况诸如数量的多寡、质量的优劣、组合或匹配程度、开发的难易,对一个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同时构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可持续发展要求此种生产能力在不危及其他子系统的前提下,应当与人的进一步需求同步增长。   3.1.3.6 环境的承栽能力   环境的承载能力通常也称为“容量支持系统”。人对区域的开发、对资源的利用、对经济的发展、对废物的处理等,均应维持在环境的允许容量之内,否则,可持续发展将不能为继。这样环境的缓冲力、自净力、抗逆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平衡,就变成了这一支持系统的判别标志。提高环境的承载能力关键在于加强生态环境能力建设,即提高生态服务的总价、扩大生态环境的总量、增强生态环境的总质量。
展开
目录
序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研究范围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内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及述评 2.1 可持续发展 2.1.1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2.1.2 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2.1.3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1.4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 2.1.5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和要求 2.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 2.2.1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研究 2.2.2 关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型的研究 2.2.3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2.2.4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 2.2.5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2.2.6 关于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问题的研究 2.2.7 关于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度创新问题的研究 2.2.8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几个问题 第三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框架 3.1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模式 3.1.1 对区域PRED系统的修正 3.1.2 青藏高原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结构模式 3.1.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构模式 3.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测量模型 3.2.1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度模型 3.2.2 SRED系统各因子对可持续度CSD的作用 3.2.3 区域SRED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判据 3.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3.3.1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3.3.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支持能力分析 3.4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与原则 3.4.1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两条主线 3.4.2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 3.4.3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四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经济支持系统 4.1 青藏高原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最低的地区 4.1.1 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4.1.2 青藏高原区域发展成本分析 4.2 青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与区域经济布局 4.2.1 青藏高原生态功能区划分类 4.2.2 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发展布局 4.3 青藏铁路经济带联动开发布局 4.3.1 联动开发总体战略构想 4.3.2 联动开发空间模式 4.3.3 不同经济区产业发展方向 4.4 青藏高原区域产业结构与调整优化 4.4.1 青藏高原区域产业结构特点与存在问题 4.4.2 青藏高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思路 4.5 青藏高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4.5.1 青藏高原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4.5.2 青藏高原特色经济发展模式 4.5.3 青藏高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第五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社会支持系统 5.1 青藏高原区域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5.1.1 科技创新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强大动力 5.1.2 青藏高原区域科技能力建设状况分析 5.1.3 青藏高原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5.1.4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路径选择 5.2 青藏高原区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5.2.1 青藏高原人口发展状况及特点 5.2.2 青藏高原区域人口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 5.2.3 青藏高原区域人口与可持续发展 5.3 青藏高原区域社会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5.3.1 青藏高原区域社会稳定度分析 5.3.2 青藏高原区域社会稳定影响因素分析 5.3.3 青藏高原区域社会和谐调控与稳定 第六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支持系统 6.1 青藏高原区域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6.1.1 青藏高原区域水资源特点 6.1.2 青藏高原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6.1.3 青藏高原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发展 6.2 青藏高原区域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6.2.1 青藏高原区域土地利用结构 6.2.2 青藏高原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6.2.3 青藏高原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6.3 青藏高原区域矿产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6.3.1 青藏高原区域矿产资源区划 6.3.2 青藏高原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3.3 青藏高原区域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 第七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支持系统 7.1 青藏高原区域自然生态环境特点与生态价值 7.1.1 高原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 7.1.2 高原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区域广阔 7.1.3 高原是世界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 7.1.4 高原生态环境价值巨大 7.2 青藏高原区域生态环境支持能力评价分析 7.2.1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压力 …… 第八章 青藏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度支持系统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