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恺忱,1932年9月生,男,籍贯河北易县,满族。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工作单位: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
1956年毕业于武汉水利学院,先后工作于北京水科院和黄委水科院。黄科院泥沙研究所原所长。黄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海洋工程学会和中国河口海岸学会第一届、第二届理事。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
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有关河流与河口演变及整治、渠首渠系和水库等泥沙问题的科研工作,以黄河河口研究为主。据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完全统计,共完成正式打印科研成果报告10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国际论文10篇,有关黄河河口的论文40余篇。
20世纪70年代在黄河水利学校代课期间,曾编写《泥沙运动学》、《河口演变与治理》和《洪水泥沙》等讲义三部。
两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八五”科技攻关中“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及“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
1959年开始参与塘沽新港回淤和黄河河口地区供水研究,1969年后主要从事有关黄河河口的研究工作。注重实践,4次出海参加测验,多次参加现黄河河口和废黄河河口现场查勘与调研。初步开展了有关河口历史资料的整理分析。除首次提出河口对黄河下游河道产生反馈影响和现阶段河口相对基准面制约着下游淤积趋势的论点外,还在完善河口大、小循环规律,三角洲改道流路安排规划,河口发展预估计算方法,摆动和改道的区分,摆动的分类,人工截流改道的方式,河口治理措施的总结分析,滨海区潮流潮汐特性,河口沙嘴演变、淤沙分布和造陆,人海泥沙的输移和影响范围等方面均有独创性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参加了渠首渠系泥沙分析研究,山东河段河道整治经验总结,拦泥库和低水头枢纽泥沙问题的观测研究,70年代进行过明清故道废黄河河道演变整治的现场调查和历史资料的分析研究,80年代曾对陶城铺以上河段河道整治进行过总结,90年代主持参加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黄河下游游荡性河段河道整治”和“黄河口演变规律及整治”专题的研究工作。近期一直参加有关黄河河口和黄河下游河道演变与整治的研究。对黄河河口和下游河道演变及整治均有较系统的了解和较深入的认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