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防洪减灾对策方面,由于造成城市洪涝灾害的因素很多,而且城市数量很多,个性很强,不可能逐一涉及;另一方面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制定十分复杂,具有社会与自然的综合属性,也不可能对影响对策的诸多因素都考虑到。因此,笔者侧重从城市类型、洪涝灾害成因、城市防洪标准及其相关的城市产业结构出发,采取全面统计分析比较与典型案例剖析综合的方式,探讨我国城市防洪减灾的对策,归纳出共性的内容,形成综合的概念。例如,通过城市的产业结构分析与洪水风险的结合,说明城市发展中的新开发区处于很大的洪水风险中,为合理制定城市防洪标准提供了新的信息。又如,鉴于城市防洪标准是影响城市洪灾最直接的因素,因而全面对比分析了设市城市现状、规划标准与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进而探讨了城市防洪标准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并通过城市防洪标准的综合分析,针对确定城市防洪标准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了处理建议。此外,还对形成城市洪涝灾害的重要成因,如洪水进城、平原水网地区排水出路未能很好解决以及风暴潮影响等作“了详细分析,不仅查证了10省(自治区、直辖市)洪涝灾害的严重性,而且给出了城区洪涝灾害损失与地区洪涝总损失的比例关系,以供估计城区损失的参考。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专门研究。首先对城市进行分类,进而综述了不同类型城市的防洪对策以及典型城市防洪规划的示例,最后就防洪对策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建议。<br> 0.2.5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模式的研究(第5章)<br> 为配合全国编制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工作,笔者研究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模式,旨在探索在保持蓄滞洪水功能、保障蓄滞洪水时区内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有利于促进区内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思路和模式。<br> 本章共有三个主要内容,包括对海河、淮河、长江三个流域10个蓄滞洪区的调查研究,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模式以及蓄滞洪区建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建议。在对蓄滞洪区调研,总结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模式的类型及应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外安置、就地安置、I临时撤退和自行安置等四种安全建设模式,以及进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的总体思路和选用安建模式的原则、蓄滞洪区分类与风险分区方法,最后提出基于淹没水深、洪水风险分区、区内自然地理情况和洪水预见期长短等组合因素的安全建设模式比选推荐表,以及比选安建模式的原则性意见。<br> 根据蓄滞洪区存在人多和贫穷两大问题,为落实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要求,建议把蓄滞洪区问题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任务。依据流域防洪规划的要求,在保障分洪蓄水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前提下,建议以解决蓄滞洪区农民出路问题为切入点,将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和村镇规划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紧密结合起来。为探讨以上建议的可行性,笔者专门对江苏、浙江、安徽和湖南四省新农村建设问题进行了调研,发现有不少地方已将蓄滞洪区建设问题纳入了新农村建设规划并积累了不少典型经验。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蓄滞洪区规划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的建议。<br> 0.2.6 区域防洪减灾对策——中国水行业行动计划(黄淮海地区)防洪减灾研究(第6章)<br> 1998年中国发生的大范围洪水不仅引起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受到世界的关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