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规试验都是针对某一具体工程问题进行的砂槽模型试验。试验的相似律遵循坡降相似的原则,一般采用原状土。国内有多位学者针对不同的问题开展了具有特色的砂槽模型试验。冯郭铭、付琼华(1997)为研究天然层状土的渗透特性,设计了测定双向渗透系数的试验装置。李广信等(2005)利用砂槽模型试验研究了二元堤基管涌发展过程,得到了二元砂土管涌发生发展模式的定性描述,并得到了防渗墙深度与管涌发展的一些定量关系。毛昶熙(2004)根据源汇点理论推导出了计算管涌向上游冲蚀发展的简易公式和迭代计算方法,并通过砂槽模型试验研究了管涌产生和发展的水力条件。在试验中提出了管涌有害与否与沿程承压水头分布的不断调整和渗流量变化密切相关的结论。张家发等(2002)通过砂槽模型试验研究了长江堤防垂直防渗墙的作用效果,得出了悬挂式防渗墙对渗透变形的发生条件影响很小,但对渗透变形的扩展及模型破坏的条件影响显著的结论。砂槽模型试验最关键的是上表面砂卵石覆盖层的形式,不同的砂卵石覆盖层形式会影响临界坡降的取值。国内有多位学者采用不同的砂卵石覆盖层做过类似的试验,得到的结果却相差很大。有的采用有机玻璃板、水泥砂浆、黏土层、柔性密封水袋等。产生试验结果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在接触面上容易产生接触渗漏,导致试验失败而又不易发觉。
现有的渠道工程大多用于农田水利工程的大型灌区灌溉。在全球范围内,像南水北调这样的大型渠道目前建成的工程极少,建在砂卵石地基上的类似工程更是少见。
渠道防渗是一个古老的工程问题,据《新疆图志》记载,清光绪六年(1880年),哈密县修石城子河时,左宗棠曾用毛毡铺垫渠坡渠底进行防渗,把水从山口引入灌区进行军屯。比新疆年代更久远的四川都江堰灌区,很早就采用干砌卵石的渠道防渗技术。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渠道防渗工作发展很快,防渗材料、衬砌结构和施工技术都取得了许多经验与研究成果。渠道防渗工程措施的种类很多,按防渗材料分,渠道防渗有土料、水泥土、石料、膜料、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等类;就防渗原理而言,不外乎两类:第一类是在渠床上加做防渗层(体),第二类是改变渠道土壤渗漏性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