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沉积模式黄河三角洲的基底是现代沉积层,大致以1855年海岸线为界,北部为渤海浅海沉积层,该层广泛而稳定,厚4-8m,由灰黑色黏土质粉砂组成,平均粒径为7mm左右,含有大量浅海有孔虫及介形虫。有些地方,在渤海浅海沉积层的顶部可见一层厚10-20cm的粗粉砂一极细砂层,含有大量贝壳碎片,是浅海沉积物经多次风暴潮改造形成的滞留沉积。南部为大清河等短源河流沉积层,沉积比较复杂,1128~1855年间,黄河经徐淮人海,短源河流在渤海西岸堆起复杂的河道沉积、河口沉积、三角洲沉积和滨海沉积,沉积层厚4~8m,沉积物为黄色粉砂。
黄河三角洲是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的堆积体,沉积过程复杂,由陆向海方向,包括3个相组合带:
(1)三角洲平原相。三角洲平原相在近代、现代黄河三角洲体系中发育最好,是多种亚环境的复合组。
(2)三角洲前缘相。三角洲前缘相是三角洲体系中沉积速度最快、沉积砂最纯、含重矿物最多的浅水环境,是水下三角洲的主要组成部分。强河流作用使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三角洲前缘砂逐渐超覆在前三角洲粉砂质淤泥相之上,形成沉积物自下而上变粗的海退序列。黄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物主要是粒径为0.1 25~0.025mm的细砂至粗粉砂粒级,黏土和有机质以淤泥形式沉积在河口沙嘴外缘回流区、河间浅海湾和潮间带上部。
(3)前三角洲相。前三角洲地区位于三角洲前缘的向海方向,从三角洲前缘平缓地向外延展,其边缘在水深17~20m处过渡到浅海陆架区。前三角洲相沉积物主要是粒径小于0.015mm的厚层灰色、深灰色、棕灰色淤泥或粉砂质黏土层夹薄层细粉砂透镜体,有时见有淤积与粉质黏土的互层,有机质含量高,含有少量海生甲壳碎片和许多黑色的、极细的植物碎末,发育不太清晰的水平层理。
黄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主要与黄河来水来沙有关。据观测,黄河人海泥沙除一部分粒径小于0.015mm的极细颗粒扩散到外海,大部分粒径为0.1 25~0.025mm的极细砂和粗粉砂都沉积在三角洲前缘地带,以河口沙坝、沙嘴形式造陆,使海岸线向前推进。沙嘴不断向外延伸,行水河道纵比降逐渐减小,当沙嘴延伸到一定长度,比降减小到一定临界值,在适当水流条件下尾闾河道就发生决口改道,至三角洲其他部位人海,以后又重复这一过程。由于黄河含沙量高、淤积快、决口改道频繁,因而难以形成伸长型的三角洲指状沙坝,主要发育为河口沙嘴和沙坝,使三角洲前缘朵状砂体及其外缘的席状砂体向前延伸,逐渐覆盖前三角洲泥相,形成沉积物向上变粗的层序,这就是黄河三角洲的沉积模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