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要夯实工作基础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水利工作恒久的主题。切实推进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需要创新水资源管理的体制机制,完善法规体系,明确开发利用、纳污控制、用水效率“三条红线”,健全计量和监测预警系统,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多措并举,夯实工作基础。
(1)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控制性要素。建立充分反映各方诉求、科学民主决策、执行高效有力的管理体制,是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前提。综观世界各国的经验,“集权分权有度、民主协商有效、运转协调、执行有力”,是落实严格管理水资源制度的有效体制。在我国的现实背景之下,需要在落实流域水资源统一配置、区域涉水事务一体化管理的总体架构下,建立完善政府主导、水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机制,畅通各方利益诉求渠道,保障决策的科学民主和执行的高效有力。完善以合理划分职权事权为核心,加强与相关部门之间实行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协调、协商、配合的机制,形成水资源配置、节约与保护的合力;以水务一体化改革为核心,稳步推进涉水行政事务的统一管理,统筹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等工作,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水量分配和用水考核为核心,建立、健全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落实用水效率考核体系,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以水功能区监督管理为核心,建立执行和落实取水总量控制指标的考核制度,将水域纳污和人河(湖)限制排污作为地方政府开展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依据;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为核心,加强水资源节约与保护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节水意识,畅通公众参与的有效渠道,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
(2)完善法规体系,规范水资源管理行为。我国已颁布实施了《水法》、《防洪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取水许可管理办法》、《水量分配暂行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我省也配套出台了相应实施办法,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政策法规保障。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用水需求的迅猛增加,水资源节约与保护问题日益凸显,现有的水资源政策法规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再加上现有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部门利益间的冲突和矛盾,由水资源管理权属不清、管理力度不强引发的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不断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完善水资源总量控制、取水许可、计划用水、水功能区划、有偿使用等制度刻不容缓。我省将把依法管水作为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要举措来抓。从立法层面上,抓紧修订《湖北省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湖北省用水定额管理》等一系列规章,推进《湖北省水资源节约和保护条例》的尽快出台,抓紧建立健全“三条红线”评价体系,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的取水许可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节水考核管理制度,建立完善人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和水污染事件应急监测及快速反应制度。从执法层面上,以总量控制和水量分配为依据,严格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审批;以提高管理能力为核心,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严把行政审批关,强化行政监督检查,坚决查处敢于“闯红线”的水资源违法案件。
(3)明确“三条红线”。科学合理划定用水总量控制、纳污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三条红线”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核心。一是要以维护河流、湖泊健康生命为前提,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合理划定河流、湖泊的可用水总量“红线”,并在坚持公平与效率原则的基础上,兼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水量分配,作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论证审批的依据。二是要以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为目的,综合考虑用水现状、用水习惯和科技发展水平,合理确定各行各业的用水定额,划定用水效率“红线”。三是按水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核定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纳污能力,合理划定污水排放总量“红线”,并严格入河(湖、库)排污口的审批管理。以明确“三条红线”为基础,本着初次分配讲公平、再分配讲效率的原则,充分考虑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探索建立完善的最严格管理水资源的制度体系和用水权、排污权交易市场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