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巴西新老国都:里约热内卢和巴西利亚的建筑及城市化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1194728
  • 作      者:
    (美)诺玛·伊文森(Norma Evenson)著
  • 出 版 社 :
    新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诺玛·伊文森,曾长期担任加利福尼亚大学柏克利分校建筑史学教授,著有《昌加迪尔》(加利福利亚大学出版社,1966年),《巴黎:世纪之变,1878一1978》(耶鲁大学出版社,1981年)等著作,是城市化问题和城市史研究的国际知名学者。
展开
内容介绍
    《巴西新老国都:里约热内卢和巴西利亚的建筑及城市化》的范围包括了对巴西现代建筑和城市规划的思考,而两者在老首都里约热内卢和新首都巴西利亚均有所体现。城市化涉及的领域很广,任何有关城市的研究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触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方面的问题。不过,此次考查的重点是具体的设计,而且主要涉及到人工环境的特色,而这些特色目前之所以仍被视为艺术,是因为缺乏一个更好的定义。
展开
精彩书评
    巴西利亚是一个舞台,只有未来才能为它提供演员和剧本。<br>    ——卢西奥·科斯塔<br><br>    新首都的建立具有神圣的意味,仿佛此举有如神助或预示着一个庄严时刻的即将到来,一个新时代的开始。<br>    ——德梅拉·彭纳<br><br>    从这个中部高原上,从这个偏僻的地方,从这个将要变成制定最高决策的地方,我再次把目光投向祖国的明天,心中满怀着不可动摇的信念和对祖国伟大命运的坚定信心。<br>    ——茹塞利诺·库比契克<br><br>    这两座城市一座是以前的首都里约热内卢,另一座是现在的首都巴西利亚。二者都很有名,任一城市都关系到巴西的形象,而任一城市又都遭遇到略带偏见的看法。里约热内卢主要是以梦幻都市而闻名于世,它依山傍海,有着著名的拼花人行道,有着喜欢热闹的居民。人人都喜欢里约热内卢,特别是那些从未在里约热内卢生活过的人。巴西利亚是一个颇受争议的新首都,始建于1956年,犹如在温室里强栽后活下来的鲜花,又好似希望和成功的象征。两大都市均具有典型而正宗的巴西风格。在其中任一城市都可以看到现代巴西的一些精髓和糟粕,这既让人对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钦佩,又让人对未兑现的承诺感到遗憾。<br>    ——诺玛·伊文森
展开
精彩书摘
    由于南区的迅速发展,因此解决进出通路问题显得十分必要,而且用多条隧道贯穿形成障碍的大山被认为是关键所在。该委员会设想最终在里约热内卢打通十一条隧道,第一条隧道应当穿过比较狭窄的大山,例如连接科帕卡巴纳的隧道,但该委员会提出,要开辟连接南区与北区的直接通路,就要开凿更长的隧道,包括拉戈亚与里奥康普里多之间的隧道,以及连接偏远的加威尔与北区之间的隧道。该委员会的规划还包括建设一些新的街道、七条辐射形街道和九条外围通道。<br>    在这些相继修建的新路中,有连通工业郊区和北区的巴西大街,环绕中央海滨区的尼迈耶大街,以及与里奥布朗库大街交汇,成为商业区和北区主要通道的瓦加斯总统大街。<br>    作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阿加什曾建议在城市中央修筑一条大街。这条大街与里奥布朗库大街在坎德拉里亚教堂交汇后通向西面的火车站,从火车站开始环绕整个北区。这条后来被命名为瓦加斯总统大街的新大街,最终于1940年开工建设。由于它延续了已有的曼格运河线路,所以阿加什最初给它起名为曼格大街。在十九世纪时,也曾考虑过将运河一直延伸到海湾的建议,但由于这条路线上障碍重重,所以最终放弃了。这条新路上现在也还有类似的障碍,开通这条新路的拆迁规模与里奥布朗库大街一样大。由于拆迁量很大,因此一些联邦官员、银行界和宗教人士都反对修筑这条街。<br>    三大教堂,即卡尔瓦里奥仁慈耶稣教堂、圣多明戈教堂和圣佩德罗教堂,都要拆掉,以便给瓦加斯总统大街让路,但坎德拉里亚大教堂是里约热内卢的历史丰碑之一,正好位于大街的轴线上,它不但最终被保留下来,而且还要作为终点的一大景观。大街通到教堂时,从两边绕了过去。尽管瓦加斯总统大街只占二个街区的宽度,但在征地时,却征收了四个街区宽的土地,大街两边的土地被重新测量并予以拍卖,拍卖所得的收益,超过了征地的费用。按照设计,这条大街是用于修建高层商业楼,而且,尽管沿街建筑紧靠路边,但还是要求最下面两层向后缩进,以便形成一条有遮挡的人行长廊。虽然最初的规定将建筑高度限制在十二层,但这项规定因考虑到地产商的利益而进行了修改,允许建到二十二层,不过坎德拉里亚教堂周围的楼房除外。<br>    ……
展开
目录
巴西迁都50周年记<br>前言<br>第一章 上帝是巴西人<br>第二章 里约热内卢<br>第三章 科帕卡巴纳<br>第四章 棚户区<br>第五章 里约热内卢的规划者<br>装饰风格与公共卫生<br>阿加什的规划<br>勒科布西耶在里约<br>佐克西亚季斯报告<br>现代里约热内卢的规划:目标与成就<br>第六章 巴西的建筑师<br>文化殖民地<br>现代派运动<br>建筑技术<br>-号业<br>奥斯卡·尼迈耶<br>难道就只有这些吗?<br>当代建筑师:自我评价<br>第七章 巴西利亚<br>第八章 构想的演变<br>第九章 规划大赛<br>城市化及现代派运动<br>贡萨尔维斯、米尔曼和罗沙的方案<br>勒维的方案<br>罗伯托三兄弟的方案<br>明德林和帕兰迪的方案<br>卡斯卡尔迪、阿迪加斯、维尔拉·达昆哈和<br>卡马格·伊阿尔梅达等人的方案<br>建筑技术专家小组的方案<br>评审意见<br>第十章 科斯塔的方案<br>第十一章 新国都的落成<br>第十二章 规划与现实<br>卫星城<br>第十三章 巴西利亚的建筑<br>住宅区<br>商业中心区<br>政府中心区<br>三权广场<br>永恒性概念<br>第十四章 城市与象征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