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13651
  • 作      者:
    陈玮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陈玮,湖北武汉人,1971年12月出生于武汉市江汉区,1993年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建筑学专业毕业,2001年7月获得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专业博士学位。毕业后作为武汉市人事局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进入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规划与设计研究工作,现为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作者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并获得多项省部级规划与设计奖,其中《21世纪武汉城市特色研究》、《武汉城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研究》、《武汉城市21世纪新区空间拓展规划研究》等研究成果备受关注。
展开
内容介绍
    《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将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系统,选择了“适应性”作为研究城市规划新方法的切入点,借助于科学系统的思维工具,对城市规划理论本身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适应论的缘起到规划方法适应性的现实意义,比较全面系统地硫理出可供探讨的适应性规划方法的脉络,并拟建出了一个适应性的城市规划内容框架。<br>    《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借助于科学系统的思维工具,对城市规划理论本身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从适应论的缘起到规划方法适应性的现实意义,比较全面系统地梳理出可供探讨的适应性规划方法的脉络,并构建了一个适应性的城市规划内容框架。<br>    《现代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理论研究》可供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1)哲学领域:《发生认识论原理》一书是瑞士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让皮亚杰(1896-1980在1970年出版的一本理论性著作,较集中、系统地阐述了关于适应的认识论。发生认识论的第一个特点是研究各种认识的起源,第二个特点是“它的跨专业性质”。他指出:发生认识论的特有问题是认识论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并指出各门学科都应有自己的认识论一但认识是一种继续不断的建构和解构过程,既不是客体中预先形成了的,也不是主体中预先形成的,心理认识结构的形成是客观环境与人们心智结构的适应互动过程。<br>    生物的发展是个体组织环境和适应环境这两种活动的相互作用,也就是生物的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的相互作用过程,皮亚杰是从这方面来考虑适应问题的:“心理发生,只有它的有机体根源被揭露以后才能为人所理解。”皮亚杰的理论体系首次将适应发生的过程进行剖析:好像消化系统吸收营养物一样,个体对刺激做出反应,是由于个体有能力将刺激纳入原来具有格局之内,就是所谓的同化。同化不能使“格局”改变或创新,只有自我调节才能起这种作用。。适应包括同化和调节两种作用和机能,通过同化和调节,认识结构就不断发展。在个体认识发展过程中,同化和调节这种活动达到相对平衡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绝对静止的。通过适应作用,一个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就可能过渡到一个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br>    对于科学认识,发生论强调的是,认识的建构是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我们可以越过那些可观察到的东西来尝试着建构结构,并不是主体有意识地说的或想的什么来形成结构,而是从当他解决对他来说是新问题时,他会依靠他的‘运演’所‘做’的什么来建构结构,”因此,“我们就可以把逻辑看作是这些结构的形式化,以及随后的超越这些结构。可以肯定,在被发现之前客体就存在着,客观的结构本身也存在着。”
展开
目录
绪论<br>一、适应的思辨与释义<br>二、城市系统运演的适应性<br>三、城市规划方法的适应性<br><br>第一章 “唯变所适”的传统聚居观<br>一、适应:稳定性和持续性<br>二、聚落的生态经验<br>三、城市空间建构的适应性<br><br>第二章 有系统活性的城市结构<br>一、组分、空间和时序结构<br>二、城市化抉择的出发点<br>三、结构系统的适应性优化方向<br><br>第三章 适应性的城市规划目标体系<br>一、规划目标体系的组成<br>二、适应性目标体系的设立<br>三、规划目标体系的分解<br><br>第四章 城市新区空间的适应性调控<br>一、城市发展形势的客观判断,<br>二、促进城市转型的空间发展策略<br>三、城市功能新区建设的新格局<br>附件:国内外城市新区的建设实践<br><br>第五章 城市空间生态规划的适应性<br>一、生态城市的适应性策略<br>二、生态适应性的规划方法<br>附件:武汉城市山体和水体保护规划策略<br><br>第六章 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适应性<br>一、空间特色的规划控制体系<br>二、城市空间设计范式转型<br>三、城市外部空间的整合术<br><br>第七章 山居模式的适应性选择<br>一、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适应性<br>二、山地生态建设的适应性<br>三、山地城市文化的适应性<br>附件:会馆建筑与移民文化<br><br>第八章 保护性规划实施的适应性<br>一、保护性更新规划的实施原则<br>二、规划实施的现实矛盾分析<br>三、规划实施途径的适应性选择<br>四、建立畅通的规划实施渠道<br><br>第九章 城市规划编制的公众参与实践<br>一、适应性的开放式规划内涵<br>二、多种形式的公众参与实践<br>三、公众参与的作用和启示<br>四、对现实局限性的进一步思考<br>结论<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