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流动空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19874
  • 作      者:
    沈丽珍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在全球化进程中,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发展使空间产生显著的变化,一种以流动为主要特征的新空间形式出现了。《流动空间》首先对研究命题的可行性进行阐述,在对国内外的空间观进行了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流动空间的理论研究基础进行了整理;其次,明晰了流动空间的概念、二元属性、基本特征和结构模式;再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流动空间》分析了流动空间对传统空间的影响,论证了区域流动空间的整合;最后,从居住、办公、公共服务和工业空间中人们行为范式的转变,分析流动空间中城市功能空间的解构与重构。<br>    《流动空间》的出版将推动信息技术影响下空间流动的研究,并开始关注由流动的空间引发的区域空间和城市空间规划和建设由内至外发生的巨大转变,它既能够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规划管理和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供地理与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和研究部门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全球城市空间体系是由各地区组成的,每个地区相对于该网络具有不同的价值。在全球化影响下,地区不是被动地受其支配,而是以其自身特性影响全球化作用过程的深度和广度。更确切地讲,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是建立在地方化基础上的全球整合模式。因此,区域必须重塑自身,以便加入全球经济竞争,并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重要价值。鉴于在全球化作用下,企业网络形态会发生演化,地区和企业的竞争优势也不是永恒的,所以可在全球竞争中构建地方化生产体系,来提升区域竞争力。在此注意一点:流动空间的空间网络结构是一种动态演化模式,因此城市在网络中的地位和价值也是变化的。<br>    任何信息一旦进入流动空间,几乎就可以同时被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看到和随机音箱中听到,从这个意义上说,流动空间是实现全球化的空间基石。<br>    2)信息技术发展推动城市空间向流动空间的转型<br>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使空间形态发生了或正在发生隐性变化,表现为由地理空间向地理网络空间转换。地理网络空间的外在表现即是流动空间,它是信息社会占支配地位的空间形态,为地理学研究提供新视角。<br>    (1)高层次服务业等控制型资源通过知识转化为信息流在世界范围内进行配置。这种通过网络分享知识和技术的过程将导致多极多层次城市网络体系的形成,引发了信息社会的新城市空间形式——流动空间,并最终促成传统城市空间的转型。<br>    (2)重视信息与联系的发展思维。一方面,国际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变化也越来越快。地区的生产力与竞争力基本上取决于它们能否有效生产、处理及应用以知识为基础的信息。地区要想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充分重视信息,以适应市场的新变化。另一方面,经济活动全球化的发展使得各国及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加深,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也使传统的区域发展突破了相对封闭的模式,而与全球的城市及区域发生广泛而复杂的联系,联系的广泛性和紧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地区发展的前景。<br>    (3)城市空间发展面临挑战。流动空间的发展不仅作用于生产空间,同时也作用于生活空间。流动空间不仅影响着全球城市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竞争,同时也影响着城市内部功能空间的构成与布局。因此,从更深入、更广泛的角度开展流动空间的理论研究势在必行。
展开
目录
1 绪论<br>1.1 研究背景与意义<br>1.1.1 研究背景<br>1.1.2 研究意义<br>1.2 研究框架<br>1.2.1 研究思路<br>1.2.2 研究方法<br>1.2.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br><br>2 流动空间理论研究基础<br>2.1 空间观国内外研究综述<br>2.1.1 新时空观的研究<br>2.1.2 空间构成的研究<br>2.1.3 新空间形式的研究<br>2.1.4 信息技术对空间的影响研究<br>2.1.5 研究述评<br>2.2 流动空间相关理论研究<br>2.2.1 国外对流动空间的理论构架<br>2.2.2 国内对流动空间理论的初步探索<br><br>3 流动空间理论<br>3.1 流动空间场<br>3.2 流动空间(spaceofflows)的基本概念<br>3.2.1 流动空间的概念<br>3.2.2 相关概念辨析<br>3.3 流动空间的二元属性<br>3.4 流动空间的基本特征<br>3.4.1 流动性<br>3.4.2 共享性<br>3.4.3 高时效性<br>3.4.4 空间弹性<br>3.4.5 高级网络性<br>3.5 流动空间的结构模式<br>3.5.1 节点(nodes):从全球城市到巨型区域(megaregion)<br>3.5.2 线(line):网络(network)构成流动空间的物质支持<br>3.5.3 面(surface):新空间的扩展<br>3.6 流动空间的可达性<br>3.6.1 连接<br>3.6.2 获取信息的能力<br><br>4 流动空间影响下传统空间的转变<br>4.1 传统意义上空间的概念<br>4.2 流动空间影响下的空间概念<br>4.2.1 消失的距离与地方<br>4.2.2 拓展的尺度<br>4.2.3 模糊的边界<br>4.2.4 多维化的维度<br>4.3 流动空间影响下的社会空间<br>4.3.1 流动空间的社会活动与文化构成<br>4.3.2 流动空间影响下的社会空间分异<br>4.4 流动空间影响下的建筑空间<br>4.4.1 流动空间中的建筑空间设计<br>4.4.2 流动空间的建筑文化<br><br>5 区域流动空间的整合<br>5.1 区域空间结构影响因素变化<br>5.2 区域流动空间关系的整合特征<br>5.2.1 连接性(linkage)弱化物理邻近性<br>5.2.2 关系(relationship)论更新区位论<br>5.3 流动空间网络动力与结构<br>5.3.1 流动空间的网络集聚与扩散<br>5.3.2 流动空间的网络等级结构<br>5.3.3 流动空间的网络结构地域差异<br>5.4 区域流动空间网络的整合<br>5.4.1 流动空间的城市体系:去中心到向网络<br>5.4.2 流动空间构筑全球城市网络体系<br><br>6 流动空间对城市空间的解构与重构<br>6.1 流动空间对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br>6.1.1 流动空间对城市物质空间的替代作用<br>6.1.2 流动空间对城市物质空间布局的分解作用<br>6.2 流动空间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构<br>6.2.1 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动力机制转变<br>6.2.2 城市空间结构从圈层式向网络化转变<br>6.3 流动空间的城市功能再造<br>6.3.1 流动空间中城市功能的解构与重构<br>6.3.2 流动的居住空间:流动的社区<br>6.3.3 流动的办公空间:任何地点的办公<br>6.3.4 流动的公共服务空间:双重运作模式<br>6.3.5 流动的工业空间:两极化的工业空间<br>6.4 小结<br><br>7 结论与展望<br>7.1 主要结论<br>7.2 研究展望<br>参考文献<br>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