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论建筑场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17246
  • 作      者:
    丁宁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论建筑场》围绕建筑场研究,涉及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环境心理、美学、信息构架学、风水学等学科内容,内容较为丰繁。从概念、构成、特征、实践、意义等方面进行系统的论述和分析,借鉴建筑文化学、建筑美学、建筑心理学、风水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提出“建筑场”理论的构建,有助于对建筑活动意义的理解,以及对当代建筑实践的指导,更好的实现建筑活动多层面的价值。<br>    《论建筑场》适用于建筑专业学生及理论研究人员。
展开
精彩书摘
    人作为建筑场的参与者和体验者,同样存在动态状态。“城市中动的因素,尤其是人和人的活动,与静的因素同样重要。我们并不是城市的单纯观察者,而本身是它的一部分,与其他的东西处在同一个舞台上。”①因此相对于建筑的“静”,建筑场所中的人可以算是动态的因素。<br>    人的主观动态性表现为两个方面:①人的生活经验、行为特点、心理机制、审美取向等因素造,成的人对建筑场体验的差异。②人对建筑场的体验过程,是以动态为主要方式完成的,多维度、多视角、多感官、多取向地构成了人与建筑交流的动态性。<br>    关于人的动态性,法国思想学家德塞都对待城市体验的观点认为,“行走”是更加贴近城市生活、贴近城市空间的实践方法。行走,即最普通平常的动态行为,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城市里那些平凡的实践者,生活在(我们的)‘眼界之下’,生活在‘可视性’之下。他们行走——这是一种体验城市的基本方式;他们是行人,他们的身体依照着自己写就的但是却不能去阅读的城市文本的厚薄而起伏……”②“在德塞都看来,行走带有‘感情交流’的特征。行走一方面创造了对场所的空间化组织,一方面也带了感情融入和交汇,因此,行走不应该被简单地降级为任何一种地图上的线路。”③<br>    行走作为一种日常行为,可变因素始终贯穿其中,行走能够使行人经过不同的路线、遭遇不同的场所。静态的空间场所,因为人的行走而连缀成一种生动的城市空间景象。而且,每一次的境遇不同,因而也就产生了由身体创造的不可复制的体验。<br>    (二)关于建筑场的观点<br>    除了建筑场的特征之外,笔者对建筑场还有以下观点,提出供大家商榷、探讨。<br>    1.建筑场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关系<br>    本书中所提出的“建筑场”概念与目前许多建筑理论文章、著作所提到的建筑空间、建筑场所、建筑环境等概念之间是一种复合性的涵盖关系。<br>    比如“建筑场”与“建筑场所”或“场所感”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有所区别的,主要区别在于,“建筑场所”或“场所感”主要是指处于某种文化圈中(包括自然地域、文化地域、居住情感等)的人对建筑空间环境的一种情感认同体验,简而言之,就是人对某种建筑空间环境有文化情感的归属感。比如中国不同地区的民居使得民居这种形式具备了“建筑的场所感”。而“建筑场”则不仅仅是局限于这种建筑文化情感的归属感,它的意义在于广泛的建筑体验范畴。比如,中国人来到意大利的罗马或是法国的巴黎,那里的城市建筑环境并不会给中国人带来文化情感的归属感,但是会给中国人带来很强烈的西方建筑文化的建筑体验和认知,这时候“建筑场”的意义便会呈现出来。由此看来,“建筑场”与“建筑场所”或“场所感”是有区别的,“建筑场”应该涵盖“建筑场所”或“场所感”。但在某种文化认同的情况下,这两种概念就会不分彼此、形成统一。<br>    建筑场的内涵与外延涉及建筑空间、建筑场所、建筑环境等,并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建筑空间、建筑场所、建筑环境等概念在建筑场论述的使用中,是指其事物概念的基本意义,而不能取代建筑场概念的复合意义。例如在表述中可以这样说:具有建筑场效应的建筑空间,或者,某建筑环境能够产生积极的建筑场效应等。
展开
目录
引言<br>第一章 建筑场概述<br>一、建筑场的概念<br>二、建筑场的特征与观点<br>三、建筑场理论的研究内容<br>四、建筑场理论的研究方法<br><br>第二章 建筑场理论构成体系<br>一、心理学相关理论<br>二、建筑场所体验理论<br>三、城市设计理论<br>四、建筑美学理论<br>五、其他相关理论<br><br>第三章 建筑场构成要素分析<br>一、建筑物化形态要素<br>二、建筑环境形态要素<br>三、建筑心理形态要素<br>四、建筑文化形态要素<br><br>第四章 建筑场的信息结构分析<br>一、建筑场的信息类型<br>二、建筑场的信息生成<br>三、建筑场的信息发送<br><br>第五章 建筑场信息活动机制<br>一、建筑场的信息显现<br>二、建筑场的信息知觉<br>三、建筑场的信息获取<br>四、建筑场的信息加工<br><br>第六章 建筑场的体验与效应<br>一、建筑场的体验<br>二、建筑场的效应<br><br>第七章 建筑场理论与建筑美学<br>一、建筑美的内涵<br>二、建筑审美机制<br>三、建筑场理论与建筑审美的关系<br>四、建筑场的审美效应<br><br>第八章 建筑场与中国传统风水理论<br>一、中国传统风水理论概说<br>二、中国传统风水理论的方法与实践<br>三、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建筑场理论的关系<br><br>第九章 建筑场的实例分析<br>一、中国古典园林——东方美学的建筑场<br>二、建筑场意义的转换——建筑场之“798”现象<br>三、生态与文化——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场<br>四、新的设计理念——CHINA公社酒店场所体验<br><br>结语<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