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建筑的开放性
人们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封闭性,其实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按《周易》中的阴阳思维来看,事物有封闭的一面,必有开放的一面,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易·系辞上》称“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它概括了天地之间的万象,远者无限,近者静止明正。何况它本身是以天道明人事,以人事证天道呢?在建筑中必然反映这种思维。例如,任何建筑在封闭的一面,封闭性很强,甚至不开窗,而其开放性的一面,一般在临大门一侧,讲求礼制的喜庆大典,节日威仪应有尽有。广场、道路、上马石、太狮少狮(太师少师)、牌坊、华表等等,其讲究“门面”之盛,无与伦比。
中国哲学上“内圣外王”的思想意识,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建筑上反映更加强烈。追其源流,离不开阴阳调和与互济。乾卦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在天体运行规律中,来加强自身的修养以利进取。这正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写照。中国古代社会以士大夫阶层最具有代表性。他们是社会的中坚、上下的纽带,其人生哲学正是受“内圣外王”这正负两极相反相成的思想所支配——“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其封闭的一面是维护传统,其进取的一面是面向社会,促进改革。反映在建筑上也有两个不同的极端,既有高墙深院的气势,也有山水园林的情趣。宏观上,北京故宫与苏州园林是一种鲜明的对照。即或是宏伟庄严的故宫,其中也有灵巧开放的乾隆花园,一方面是求得气势、威镇宇内,而另一方面则是悠游于园林。试看各种寺庙道观,对外气势森严,山门、三大殿(正殿、大雄宝殿、经楼)显其端庄封闭的一面,而对内则有玲珑剔透、变化自如的庭院和花园。这种正负两极的共存,比比皆是。
人们看到建筑包围空间,形成不同的庭院,还应看到庭院包围建筑,形成开放的一面。这种亦内亦外的处理方法,虚实相间的不断扩大,反映了建筑的开放性。中国建筑廊、榭、亭、台之盛,“灰空间”之多,庭院之丰富,亦可作为开放性的佐证。拉萨罗布林卡,建筑由庭院所包围,庭院又为外墙所限定,建筑自身还有大小不同的内庭,处在高原的拉萨,人在其内丝毫没有封闭的感觉。各地建筑廊、庑广泛的应用,挑吊与骑楼的延伸,街巷檐廊的利用等等,都是内外空间的过渡,是“灰空间”。“灰空间”实质就是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目的在于冲破封闭空间的制约而争取与户外空间取得广泛的联系,以达到内外渗透,阴阳互补,使主体与客体情景交融。五,建筑的兼容性
阴阳思维中可以发现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其初始仅以阴阳两个符号(一,一)构成了复杂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由于阴阳的交迭,其相互关系既对立又相互包容,经过时间的转化而达到和谐。它不是刻板符号静止的排列,而是生动、变化、深寓象征内涵的矛盾的对立与和谐,充分反映了亦此亦彼、兼容并包的思想。按照一般的说法,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由于时间不同、位置变更以及相互比邻关系的变化,就会产生变质。故中国建筑中亦此亦彼的兼容性十分突出,不能不说是它能以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易·系辞上》云“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由于阴阳相互交错摩擦构成了八卦,产生宇宙万物变易,刚柔互推而生变化,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任何事物都是对立中发展的,建筑也不例外。在其发展过程中,既有排他性的一面,也有求同性的追求,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那种非此即彼的现象传统建筑中并不明显。例如西方柱式的渗入后,除了程式化的做法之外,固有的柱式也起到变化。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