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中的麟德殿面积约为故宫太和殿的3倍。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所以清初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予见天下州之为唐旧治者,其城郭必皆宽广,街道必皆正直,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br> 第二,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战国时的陵墓常采用三座、五座建筑横向排列的方式,汉代的宗庙、明堂辟雍、宫殿、陵墓、丞相府一类最隆重的建筑物,大都采用四面设门阙,用纵横轴线对称的办法,但长安南郊十三座礼制建筑仅作简单的排列,各组建筑物之间缺乏有机的组合。到了隋唐,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以大明宫的布局而言,从丹风门经第三道门至龙尾道、含元殿,再经宣政殿、紫宸殿和太液池南岸的殿宇达于蓬莱山,这条轴线长约1600m,如不计入苑囿部分,从丹风门到紫宸殿也约1200m,这个长度略大于北京故宫从天安门到保和殿的距离。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龙首原)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的变化,形成朝廷所需的威严气氛。再如乾陵的布局,不用秦汉堆土为陵的办法,而是利用地形,以山梁为坟,以墓前双峰为阙,再以二者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为神道,神道两侧列门阙及石柱、石兽、石人等,用以衬托主体建筑,费用少而收效大。<br> 这种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以山为陵陪衬主体的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所在。<br>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南北朝时已解决了高层木建筑(九层塔)的技术。到了隋唐,大体量建筑已不再像汉代那样依赖夯土高台外包小空间木建筑的办法去解决,如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约5000m2,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隋炀帝在东都建乾阳殿,面阔13间、进深29架,自地面至鸱尾高170尺,可与此殿相匹敌)。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