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明代江南园林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4120108
  • 作      者:
    顾凯著
  • 出 版 社 :
    东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建筑遗产保护丛书:明代江南园林研究》在深入翔实的史料发掘基础上,对众多明代江南园林实例作出详细的考察,并以园林观念和造园实践两方面为切人点,在历史文献构筑的语境中展开具体命题的分析,揭示出江南造园在明代这一历史时期的具体变化。
    本书将明代划分为四个时期分别进行研究,每个时期的江南园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初期冲击剧烈、陷入低迷,中前期重塑形象、渐复元气,中期风气剧变、转向繁荣,而晚期更是辉煌全盛而又有深刻转折——园林不仅获得空前的地位,而且通过“画意”营造标准的确立,造园在历史上首次获得了自身独立的形态审美价值。从而,中国园林史上第一次诞生了较为系统、完整的园林创作理论著作,第一次出现“造园艺术家”群星璀璨的局面,也前所未有地成就了一大批营造复杂、景致精美的“名园”,而园林营造技法在叠山、理水、花木、建筑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极大影响了中国造园史的进程。
    《建筑遗产保护丛书:明代江南园林研究》可供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风景园林、艺术史、文化史的研究者和爱好者阅读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进入到社会风气陡然转变、造园展现出突出魅力与活力的明代中期,“适意”(以及“求理”)的传统欣赏方式仍普遍流行,甚至有着更为突出的表达,但也蕴含着深刻的变化。此时的园林观念中,对于从“游观”而得的“趣”、“乐”、“适”等的个人感受尤为关注;尽管由简单景物带来的恬适、乐趣仍多可见(如祝允明《吹绿亭记》),但总体而言,对“游观”本身的关注更为突出,为此的园林追求更加深化:境界目标上,除了“天造”、“自然”的追随,还有“出尘”、“隔凡”的向往;具体效果上,唐代柳宗元《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所总结的“旷如”、“奥如”二境,得到尤为强烈的关注,并有对“远”、“深”等的细致认识。随着园林总体境界的追求更为深入,具体景物的效果欣赏也趋向精致,这突出体现在越发强烈的对“奇”追求上,这比起总体的“旷”、“奥”境界更趋向具体形态内容的关注;此外,同“画图”的比拟日益也成为园林欣赏的流行方式,这关注的就更是景物具体视觉效果了;同时,之前园林中普遍关注的农作内容欣赏,随着形态美感的追求而越发不受重视,甚至在一些园林中彻底消失。可以看到,相对于传统的“适意”欣赏,景物内容不再仅是天地自然与个人内心之间的中介,其形态本身受到的关注正日益加强,从而,园林的欣赏方式正趋向一种深刻的转变。
    在园林地位空前提升、造园活动空前旺盛的明代后期,园林的欣赏方式在明代中期展露出变化趋势的基础上,终于产生剧烈的变革。尽管不重形态、而更关注园林境界对内心感受作用的“适意”欣赏仍有延续,并且因宗教内容的大量存在使得园林往往点染上一种新的“超越尘世”的感染力,但总体而言,对于景物营造形态效果本身的关注已经决定性地占据主要的地位,超越“适意”而成为主要的欣赏方式。以往对于园林景物简单营造的、针对个人内心而需要深厚涵养的“适意”(及“求理”)欣赏,已经不再能满足需要,而逐渐让位于对实在山水形态的关注、对直接感官体验的重视;而更为关键的是,晚明江南造园逐步建立起“画意”的标准,这直接标志着一种新的欣赏方式的确立,成为自觉品评欣赏园林的标准。在这一欣赏方式中,景物品赏不再从属于内心感悟,园林景物形态营造本身受到独立的关注、确立了独立的地位,从而,造园真正成为一门自足的“艺术”。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对象与意义
1.2 已有研究与评述
1.3 研究方法与结构
1.4 基本概念与问题
1.4.1 “明代”:时段的划分
1.4.2 “江南”:地域的范围
1.4.3 “园林”与“造园”:历史的概念
1.4.4 “观念”与“实践”:互动的层面

2 明代初期的江南园林(14世纪下半叶)
2.1 明初江南园林的境遇
2.1.1 元末江南造园的兴盛
2.1.2 明初江南园林受到的剧烈打击
2.1.3 明初江南园林文化的延续和变化
2.2 园林观念与造园作用
2.2.1 愉悦活动:乐趣的场所
2.2.2 园林重兴:象征的意义
2.2.3 出与处:志向的追求
2.2.4 对“园”的多样认识
2.3 造园的具体方式及其追求
2.3.1 “园”的景观营造
2.3.2 以建筑为主体的园林化环境营造
2.4 小结

3 明代中前期的江南园林(15世纪)
3.1 造园情况概述
3.1.1 文人造园的重兴
3.1.2 文人造园的延伸
3.1.3 江南造园与其他地区的关系
3.2 园林观念与造园作用
3.2.1 明初观念的承续和发展
3.2.2 新观念的凸现和特色
3.3 园林追求与造园实践
3.3.1 总体效果追求
3.3.2 “景”的认识与总体营造
3.3.3 具体造景内容及手法
3.4 小结:复兴与新意

4 明代中期的江南园林(16世纪上半叶)
4.1 名园述要
4.1.1 苏州府
4.1.2 松江府
4.1.3 常州府
4.1.4 镇江府
4.1.5 南京
4.1.6 其他
4.2 园林观念与造园作用
4.2.1 游观乐趣:园林的娱闲作用
4.2.2 隐逸、修身及象征:园林作为精神追求场所
4.2.3 时代特色与园林观念
4.3 效果追求与园林营造
4.3.1 总体境界追求
4.3.2 山水景致与园林营造
4.3.3 总体营造方法
4.3.4 园林要素认识与营造技法
4.4 小结

5 明代后期的江南园林(16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上半叶)
5.1 各地名园个例分析
5.1.1 苏州府
5.1.2 松江府
5.1.3 常州府
5.1.4 杭州府
5.1.5 湖州府
5.1.6 应天府(南京)
5.1.7 镇江府
5.1.8 扬州府
5.1.9 绍兴府
5.2 造园意义与园林观念
5.2.1 园林作用:新的多样性趋向
5.2.2 园林地位:营造投入与文学关注
5.2.3 复杂性与矛盾性
5.3 效果追求与营造方法
5.3.1 专业倾向:造园能手与理论著述
5.3.2 境界效果:体验与画意的并重
5.3.3 造园手法:深刻的变革
5.3.4 总论:风格的转向
5.4 小结

6 综论:转变中的特色
6.1 园林观念的转变:作用与地位
6.2 园林欣赏的转变:效果与追求
6.3 造园实践的转变:方法与风格
6.4 小结
参考文献
插图目录
附录:明代江南园林记述主要文献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