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生了两个小孩,老大在幼儿园,老二自己带,她的老公每个月薪水5万元,一入账就自动拨3万元给她。这3万元扣掉1.3万元的学费,只剩1.7万元。也就是说,朋友必须“有效率地分配”这些钱在每日三餐、小孩的牛奶、尿布等基本消费中,刚开始时,朋友几乎不够花,还会向老公要钱,可是老公的2万元还要付房贷、水电费及保险费,其实也很“拮据”。没想到一年后再聚会,朋友透露,她已经存了一笔私房钱。<br> 我问她怎么做到的,她笑嘻嘻地说:“减、减、减。”<br> “减什么?”聚会的朋友们全都凑上来问。<br> “尿布换成最便宜的。”<br> “一个月下来顶多差100元。”另一位有经验的妈妈回答。<br> “买菜只买四分之三。”<br> “400元变300元?一个月就可以省3000元。”其中一位妈妈接话。<br> 这位朋友说,过去她习惯买某个摊子的菜,忽略了别的摊子有更便宜、质量又不会很差的,加上她在煮饭时用了点儿小技巧——将菜都切得比较细,视觉上看来反而有分量变多的感觉。“还有,饭添多一点,汤再喝下去,肚子不就饱了吗?”<br> 相较于“可以自主分配钱财”的朋友,聚会成员之一的小密献没那么好运了。只生一个小孩的小蜜,照理说经济压力应该不大,可是小蜜的老公很抠,不但不主动把钱交给小蜜,还会念念有词地说:“钱怎么花得这么快?”小蜜说老公把钱管得紧紧的,看到现在离婚率这么高,没房子、没钱的小蜜心中难免没有安全感。如果你的状况和小蜜一样,那么,最快的方式就是将买菜钱“抠”下一些。我们常听到所谓的“菜篮族”,就是指没有固定工作的家庭主妇,用省下来的一些买菜钱或私房钱拿去投资股票。<br> 存钱的方法很多,就看你愿不愿意想,有没有开始执行?比如眼会、以会养会、当保姆,在家中替人带小孩;或者是利用老公上班、孩子上学的这段时间到附近的店帮忙;有些餐厅因为中午时段比较忙,也出现征求中午时段的工读妈妈。<br> 无论是否存到钱,记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许多读者来信问我:为什么记账记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多出来的钱?原因就在于光记账而没有从记账之中看出端倪,当然无法找出更多的钱。<br> 记账的目的有三个,第一是知道自己的钱都花到哪些项目;第二是检视自己的费用花得是否正确;第三是看看还有没有节省的空间。有些人的钱被信用卡的高循环利息咬住,那么就可以寻找更低利率的还款方式;有些人善于利用信用卡,反而可以从中得到红利。<br> 开源节流是不变的策略,不想让钱从指缝中流失的话,现在就开始记账,你可以去买一本记账簿,开始检视你的支出方向,但绝对不要“只记账、不管账”喔!<br> 寻找让遗属承接资产的最妥当方法<br> 父母们在投资时,不要忘了考虑传承方法,像我有一位朋友在银行开户时。就会采用“印鉴、签名”两式选一式的方法,让孩子、配偶可以拿着印鉴将钱先领出来。<br> 著名的企业家温世仁先生在50岁时骤然身故,让许多人震惊不已。年轻早逝、走得突然的温先生,原本希望下半辈子自己可以将50岁前所赚的钱用光(成立基金会、做善事等),可是,他根本都还来不及用,这笔钱就必须被政府按照既定的法律程序来进行。所谓既定的法律程序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当人身故时,他的资产会先扣掉一些金额,约700~1000多万元后扣税,扣税之后再分配给配偶、子女等人,如净资产有1亿元以上税率为50%。<br> 虽然温先生早就已经替他的孩子做好了资产规划,却没有替自己50岁后想动用的资产做好预备动作,即使他希望这笔钱是拿来做善事,现在也只能照法律程序来进行。假如温先生能够及早透过信托来规划他所有的资产,那么即使突然离开人世,他的想法仍然可以被执行。从某个角度来看,在国外,信托可说是“超越法院安排”的免税方式。<br> 除了信托、“靠保险节税”这些常用的方法之外,还有没有什么方式可以“给遗属更多保障”?<br> 近年来“在境外开户、买海外基金免税”的方式颇为流行,不过在开户之前有一点倒是要先考虑,即:赎回基金的难易度。<br> 我有一位朋友投资百慕大境外基金,当他去世之后,他在台湾的太太必须将死亡证明送到百慕大法院认证、并且拿到百慕大开的死亡证明书,才能在台湾将先生在世时投资的基金赎回,原因就在于先生开户时,并没有与太太开共同账户,而是以自己的名字开户,因此造成赎回流程往返复杂。(所以,我会建议要么就开共同账户,不然就是控制金额,而不是将所有的资金全都放在这项投资工具中)。<br> 辛苦赚钱的父母们,一定都希望孩子可以尽量继承资产,所以在做资产配置时,不妨也多想想“万一我发生什么事情时,这笔资产会如何……”<br> 以身为单亲妈妈的我为例,过去我最大的财产是保险,因此我将保险金做信托,由孩子的姑姑做监护人;现在女儿长大了,她可以是保险受益人,但是未满18岁的她却还不足以成为“银行账户、投资账户共同持有人”,因此我就要留意:当女儿18岁时,变更合约,让她成为账户共同持有人。甚至当我更有钱时,我也可以写遗嘱、成立基金会,或透过信托分配财产,不一定要全数留给女儿。<br> 最近我在整理账户时,发现自己的账户很多,此时难免想到:如果我有个“万一”,那么女儿一定搞不清楚哪一部分是我的财产、哪一部分是我的“账”,因此我也考虑列个清单,让自己和女儿随时有一个依循。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