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研究岩溶隧道灾害的超前预报、灾害的处理措施和岩溶隧道的施工方法等;三是研究不同形态和尺度溶腔引起的隧道稳定性问题,不同规模、位置的溶腔对隧道位移场、应力场和隧道支护结构内力变化的影响及对隧道施工动态的影响。这几个方面的研究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岩溶的勘察是研究的基础,在详细勘察基础上查明隧道影响范围内溶腔的分布;在此基础上分析不同形态溶腔对隧道应力场、位移场和支护结构内力等的影响,判定隧道体系的稳定性,为岩溶区隧道的施工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减少施工的盲目性。因此,在探测岩溶基础上,对不同空间展布形态、尺度岩溶引起的隧道结构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是合理化设计和施工的前提条件。<br> 任美锷等(1983)认为,岩溶对隧道工程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隧道突然涌水、隧道遇地下洞穴时的悬空、隧道顶部溶腔充填物的塌陷以及隧道基底洞穴顶板塌陷等问题。李彪等(2000)结合京珠高速公路石门坳隧道的施工,认为隧道周边溶腔将使得隧道围岩变形增加,造成隧道因变形过大而失稳;且由于溶腔的出现,隧道开挖中易出现局部坍塌、掉块和落石,危及施工人员和设备安全。鲍鹤龄(1984)介绍了中国西南、中南岩溶地区铁路隧道建设中溶腔引起的隧道失稳和隧道岩溶灾害典型案例;并在典型案例分析基础上提出,开挖中未揭露出来的溶腔因工程上未能事先采取安全措施,易遭受到猝不及防的破坏,对隧道施工危害性大。邹成杰(1994)总结了中国西南地区水工隧道岩溶灾害,认为对于在施工中被直接揭露出来的溶腔,其稳定性一般易于分析和评价,并从施工、设计规范或可供借鉴的文献资料方面对其处理措施均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但对于隧道周边在施工中未出露的溶腔,其稳定性的分析要复杂得多,且因为其引起的隧道灾害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所以危害性要大一些。陈成宗等(2005)对中国岩溶地区26座(截至1998年底)铁路长隧道岩溶灾害的调查表明,溶腔引起的隧道围岩大变形和支护结构破坏是岩溶隧道的主要灾害之一;资料分析进一步表明,岩溶隧道中,虽然揭穿性溶腔地质灾害最多,但隐伏溶腔在施工时发生的突发性岩溶灾害因其发生时间的不可预见性,危害性将更大。李治国(2002)认为,隧道周边溶腔将引起隧道围岩及支护结构的变形、开裂和失稳,因此,在岩溶地区隧道修筑中必须考虑溶腔对隧道结构造成的影响。<br> 隧道周边隐伏溶腔对隧道稳定性的影响可归结为溶腔对隧道围岩应力场、变形场的影响。邹成杰(1994)以鲁布革水电站为依托工程,分析了不同洞径的隐伏溶腔对隧道位移的影响。分析表明,近水平向溶腔对隧道周边位移的影响最为不利。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