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对于节段悬臂施工所形成的桥梁,不能用初始成桥线形或预应力引起的弹性挠度的大小来控制长期时效挠度,应该通过控制成桥时的初始挠曲状态去控制后期的徐变挠度。
(3)在大跨度混凝土梁桥中,预应力所需抵消的外荷载效应,不能仅包括恒载与一定比例的活载,还应该全面考虑恒载、活载及其他可变荷载的变异性及其影响。
(4)对于桥梁不同部位,应该考虑采用不同的荷载效应平衡系数。对于大跨度混凝土梁桥,因采用节段平衡悬臂、跨中合龙的方式施工,沿桥跨纵向的恒载、活载比例大不相同。为此,应该针对不同的部位,采用不同的荷载效应平衡系数。
(5)桥梁的实际预应力损失,往往超过规范公式计算值,且影响预应力损失的因素多、离散性大,所以,不能指望用有效预应力来“精确”平衡持久荷载的弯曲效应。
7.3.2 连续梁桥的合理成桥状态
在荷载平衡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设想:能否通过预应力效应去平衡其他荷载产生的效应,进而抑制长期下挠。这种以控制长期时效变形为目标的成桥状态,称之为合理成桥状态。其定义为:在桥梁竣工时,预应力在抵消恒载产生的弯曲和剪切效应之后,使得梁体处于恰当的内力状态,使之平衡一定比例的活载、温度等作用效应,实现抑制桥梁长期下挠的目标。这里的合理成桥状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合理受弯状态、合理受剪状态和合理应力状态。7.3.2.1 合理受弯状态
在合理受弯状态下,要求梁体根部区域储备一定量的正弯矩,用以抵抗活载(包括超载)、温度等在根部截面产生的负弯矩;跨中部位储备一定量的负弯矩,用以抵抗在长期运营中因活载、温度等可变荷载效应造成的不利影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