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假如双方的分歧无法调和,建筑师可以选择拒绝,同时也应该有拒绝的勇气。市场本来就是一个买方和卖方双向选择的过程,主体的独立性是市场的前提。而拒绝也不完全是消极的做法,拒绝从某种程度上讲维护了专业领域的自律性,对形成良好的执业环境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就如在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有关部门鉴于贝聿铭在国际建筑界的声望和地位,邀请贝聿铭设计10幢现代化饭店,包括在紫禁城附近建一幢庞大的高层建筑。但贝聿铭婉言拒绝了。“我不能这么做。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如果你从紫禁城的墙往上望去,你看到的是屋顶金色的琉璃瓦,再向上望就是天空,中间一览无余。那就是使紫禁城别具一格的环境。假如你破坏了那种独树一帜、自成一体的感觉,你就摧毁了这件艺术品。我无法想像如果有一幢高层建筑像希尔顿饭店俯瞰白金汉宫那样居高临下俯视紫禁城那会是什么样子……我就是不想参与这样的事情。”1 贝老的这种回应表现了建筑师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赢得人们的尊敬,也因此有了后来的香山饭店的出现。<br> 对于在当前社会环境中,中国建筑师的上述角色、责任、立场以及策略,也许有人会质疑,建筑师的这种努力是否有意义?按照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生物个体的变异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是无意识的,只有适应环境的变异才能生存并遗传下来,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而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之前还有拉马克的活力论,他认为生物的进化是因为环境改变了,生物个体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发生了变化,这种后天为适应生存的有意识变化被遗传下来,用进废退,生物物种因而进化。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看建筑领域,建筑的发展是进化论还是活力论,究竟是建筑师的主体实践适应环境的结果还是社会环境选择了建筑师的结果?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建筑师有意识的主体性实践是否能够改变社会、改变世界。首先对于建筑文化而言,个体建筑师的实践过程并不是无意识的“基因突变”,而是基于社会环境的有意识回应;其次,不论个体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努力和创作是可以通过建成作品进行文化传承的,建筑的存在既是社会发展选择的产物,也会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不是生物用进废退、不可遗传的后天适应性变化。因此,对于职业建筑师而言,建筑师的审美取向可以是个人化和多元化,但价值立场却要明确,这决定了在创作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可以说,没有独立立场的创作只能成为决策者的附庸,没有独立立场的创作也是没有价值的,只能使建筑专业走向灭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