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坚持中国特色建筑节能发展道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18380
  • 作      者:
    涂逢祥等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论述了坚持中国特色建筑节能发展道路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是,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建设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产业强国,用比发达国家少得多的能源,使中国人民过上越来越健康舒适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
内容介绍
    《坚持中国特色建筑节能发展道路》作者以世界的眼光,从中国发展全局的角度,在扼要总结中国建筑节能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直面诸多的矛盾,研究了中国特色建筑节能发展道路的方方面面。中国建筑节能规模世界最大,发展迅速,为全球所瞩目。但中国建筑节能还处在发展初期,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今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那么。路在何方?在建筑节能领域如何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产值CO2排放量减少40%~45%做出贡献?<br>    《坚持中国特色建筑节能发展道路》分析了建筑节能的中国特色,提出了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和技术进步的主导方向,以及降低建筑总能耗增长的速度的要求。对于新建建筑,指出奢侈建筑泛滥的危害性,提出应抓紧启动农村建筑节能;认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是全面降低建筑能耗的关键,必须知难而进,并付出几十年的艰辛努力;城市供热价格长期处于扭曲状态,要坚决进行计量收费改革;要逐步发展到以建筑能耗(碳排放)水平的高低作为评价建筑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志;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要注重实际效益;建筑节能立法要随着形势的发展进一步完善等。
展开
精彩书摘
    中国建筑节能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启动,近期发展加快,现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已基本建立,建筑节能立法取得巨大进展,建筑节能工作已在各地普遍展开,并开始取得良好成效。<br>    经过30来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建筑节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包括:由易到难,稳步推进;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国家立法强制推行;抓紧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科技进步先行,产业发展奠基。<br>    中国建筑节能与西方国家最显著的区别,就是西方国家只强调提高用能效率,不去反思如何消减或抑制已经过高的建筑能源需求,而我国既要重视提高用能效率,又要强调节约建筑用能,讲求适度的人均建筑面积和适度的室内热舒适环境,避免过度的能源需求,从提高用能效率和控制用能需求两个方面着手,达到降低建筑用能的目的。<br>    中国建筑节能有自己显著的特色:中国古代就有“天人合一”这样的自然生态智慧并广泛应用于建筑实践;中国人民有勤劳节俭的优秀历史传统;中国政府有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和强大的经济干预能力;中国气候冬寒夏热,气候环境多种多样;中国人民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必然带来用能的增加;中国农村以生物质能源为主的情况已有显著变化,现在商品能源的应用已占一半以上;中国南方与北方、城市与农村人民生活习惯有相当大的差剐;中国建筑结构主要采用重质材料,热稳定性较高;中国人才资源十分丰富,等等。<br>    中国建筑节能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降低建筑能耗是一项长期的、多方面的、非常繁杂的事情,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建筑节能的要求必然会继续提高,既有建筑大规模节能改造势在必行,供热体制改革必须坚决完成,运行节能一定要取得切实成效,农村建筑节能必须抓紧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的工作需要努力拓展,建筑节能激励政策的出台应该加快,建筑节能立法需要进一步完善,等等。要把这许多事情做好,需要若干代人继续付出毕生的努力。<br>    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是,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建筑体系,建设建筑节能技术和建筑节能产业强国,用比发达国家少得多的能源,使中国人民过上越来越舒适健康的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章 总论<br>1.1 建筑节能是保证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抉择<br>1.2 中国建筑节能进展良好<br>1 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基本建立<br>2 建筑节能立法取得巨大进展<br>3 建筑节能工作在各地普遍展开<br>4 建筑节能开始取得良好成效<br>1.3 中国建筑节能的基本经验<br>1 由易到难,稳步推进<br>2 高层领导高度重视,国家立法强制推行<br>3 抓紧新建建筑执行节能标准,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br>4 科技进步先行,产业发展奠基<br>1.4 建筑节能的中国特色<br>1 历史传统<br>2 政治体制<br>3 气候条件<br>4 市场规模<br>5 农村发展<br>6 生活习惯<br>7 建筑结构<br>8 人力资源<br>1.5 中国建筑节能任重道远<br>1.6 中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br><br>第2章 中国建筑节能的技术进步<br>2.1 发展普遍适用技术<br>2.2 加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br>1 外墙<br>2 窗户和遮阳<br>3 屋面<br>2.3 提高用能设备和系统的效率,重视自然通风和采光<br>1 采暖<br>2 通风<br>3 空调<br>4 采光<br>2.4 营造建筑的自然生态环境<br>2.5 创新节能技术,发展建筑节能产业<br>1 巩固建筑节能技术基础<br>2 重视建筑节能技术创新<br>3 发展现代化的建筑节能产业<br>2.6 培养人才,繁荣学术<br>1 培养锻炼出大批建筑节能专门人才<br>2 促进建筑节能学术繁荣兴旺<br><br>第3章 新建建筑节能<br>3.1 新建建筑节能标准<br>1 建筑节能标准的执行<br>2 建筑节能标准的修订<br>3.2 控制新增建筑用能需求<br>1 关于奢侈建筑<br>2 关于短命建筑<br>3 关于提高大众生活水平的思路<br>3.3 保证节能工程质量<br>3.4 农村建筑节能<br>1 农村建筑用能<br>2 农村建筑节能工作思路<br>3 农村建筑节能基本技术<br><br>第4章 既有建筑节能<br>4.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br>1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规划<br>2 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的筹集<br>3 公共建筑节能改造<br>4 居住建筑节能改造<br>5 供热系统节能改造<br>4.2 既有建筑运行节能<br>1 供热系统运行节能<br>2 空调系统运行节能<br>3 照明系统节能<br>4 运行用能管理<br>4.3 既有建筑行为节能<br>1 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能量<br>2 使环境控制设备只在一部分时间和空间内运行<br>3 倡导低碳生活<br><br>第5章 建筑供热改革<br>5.1 建筑供热体制改革<br>5.2 建筑供热管理体制改革<br>5.3 建筑供热采暖系统的技术改造<br>5.4 建筑供热计量方法<br>1 散热器热分配计方法<br>2 温度面积方法<br>3 流量温度方法<br>4 通断时间面积方法<br>5 户用热量袁方法<br>5.5 建筑供热计量收费改革<br>5.6 建筑供热价格改革<br><br>第6章 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br>6.1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br>6.2 太阳能热水器<br>6.3 太阳房<br>1 被动式太阳房<br>2 主动式太阳房<br>6.4 光伏发电<br>6.5 地热能<br><br>第7章 建筑节能的思想、法制和组织建设<br>7.1 建筑节能的思想道德建设<br>1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建筑方向<br>2 适用、经济和低碳排放的观念<br>3 全面节约的观念<br>7.2 建筑节能的舆论宣传<br>7.3 建筑节能教育<br>7.4 建筑节能的设计体制<br>7.5 建筑节能的法制建设<br>7.6 建筑能耗监测与统计<br>1 建筑能耗的调查统计<br>2 建筑物能效标识<br>3 建筑运行能耗实时监管平台<br>4 建筑能耗指标体系<br>7.7建筑能耗累进收费制度<br>7.8建筑节能的管理能力建设<br><br>第8章 结论<br>1 建筑节能是迈向低碳排放的一个关键领域<br>2 坚持中国特色建筑节能发展道路<br>3 降低建筑总能耗增长的速度<br>4 近期我国建筑节能的工作重点<br>5 逐步加强对建筑实际运行能耗的控制<br>6 端正指导思想,转变观念<br>7 进一步完善建筑节能立法<br>8 继续健全行政强制<br>9 加强经济激励,运用市场手段<br>10 加强建筑节能的技术基础和技术创新,建设建筑节能技术和产业强国<br>附录A 统计数据<br>表1 中国分品种能源产量<br>表2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及结构<br>表3 中国分部门终端能源消费量及结构<br>表4 中国农村能源消费<br>表5 中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能源消费<br>表6 中国分地区人均用电量和人均生活用电量<br>表7 中国分地区农村居民生活用能<br>表8 中国城乡建筑面积<br>表9 中国分地区城乡新建住宅面积和人均住房面积<br>表10 中国建筑用能设备和能源消费<br>表11 中国建筑能源消费量及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br>表12 中国分用途终端用电量<br>表13 中国家用耗能器具普及率<br>表14 中国家用电器用电量<br>表15 中国分地区城市集中供热面积<br>表16 中国用于建筑的非水电可再生能源<br>表17 中国建筑用材料产量<br>表18 中国主要城市民用能源终端用户价格<br>表19 世界分品种能源产量<br>表20 世界一次能源消费量及结构<br>表21 世界分地区、分部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br>表22 部分国家人均住房面积及建筑能耗指标<br>表23 部分国家人均用电和人均居民生活用电<br>表24 美国居民家庭用电<br>表25 美国商用电器用电量<br>表26 日本居民家庭分品种、分用途户均能耗<br>表27 日本商用建筑面积和能源消费量<br>表28 日本商用建筑分品种、分用途单位面积能耗<br>表29 部分国家民用电和天然气价格<br>表30 世界CO2排放<br>表31 中国能源、电力大气污染物和C02排放系数<br>附录B 中国城镇建筑能耗预测<br>1.中国城镇总建筑面积预测<br>2.中国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建筑节能量分析<br>附录C 能源计量单位及换算<br>1.常用能源计量单位<br>2.能源计量单位换算<br>主要参考文献<br>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