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边坡上堆土方或材料以及有施工机械行驶时,应与边坡边缘保持一定距离。当在软土地区开挖时,应随挖随运;在土质良好地区开挖时,堆土或材料堆积高度不应大于1.5 m,而且堆积位置与挖方边缘的距离不应小于0.8 m。<br> (3)放足边坡。边坡的位置应合乎规范的要求:坡度大小主要由土的性质、水文地质条件、工期的长短、施工方法、开挖深度等因素确定。<br> (4)基坑开挖后,可采用塑料薄膜覆盖,挂网抹面,喷浆及水泥砂浆抹面等方法进行边坡坡面防护,有效防止边坡失稳。<br> (5)土方开挖过程中应随时观察土体变化,同时设置观察点,以便于出,现裂缝、滑动等失稳现象时对土体平面位移和沉降变化作好记录。随后与设计单位联系,研究相应的措施,如排水、支挡、减重反压和护坡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必要时,将施工人员和机械撤出。<br> (6)有些情况下,也可采用化学加固、电渗排水、通风疏干,爆破灌浆等方法,改善滑动带岩土的性质来稳定边坡土体。<br> (7)当基础埋置较深,场地狭小不能放坡或由于土质原因放坡后土方量过大时,应加设挡土支撑,以防止土壁坍塌发生事故。<br> (二)项目特征<br> 土壤类别:土壤类别可见“土壤及岩石(普氏)分类表”。土壤的分类方法很多,部门不同,其分类方法也不同。在市政工程中通常采用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按土的坚硬程度、开挖难易划分,即通常所见的以普氏分类为标准。表列普氏分类:I、Ⅱ类为一、二类土壤(普通土);Ⅲ类为三类土壤(坚土);Ⅳ类为四类土壤(砂砾坚土)。另一种土壤及岩石的分类是按土的地质成因、颗粒组成或塑性指数及工程特征来划分,主要在勘查设计、施工、技术等部门中用于土的定名,判别土的工程及力学性质、承载力及变形性等。前者称为土(石)施工分类(即普氏分类),后者称为土石工程分类。<br> (三)工程量计算规则<br> 按设计图示开挖线的体积计算,以“m2”为计量单位。<br> (四)工程内容<br> 围护:指在施工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施工人员及靠近工地人员(行人或其他人员等)的安全而设立的特殊组件或构件组合。围护通常分为内围护及外围护。内围护是指为了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而设立的安全措施;外围护是指为了确保施工单位及施工现场不受他人影响以及保证他人的安全而在施工现场外靠近施工现场设立的护卫及安全措施。在建筑工程中,围护条件通常有外围护墙及砌筑墙外的脚手架等,通常外围护墙是为了施工时确保施工工场不受他人干扰及保证他人安全,而脚手架则是为了保证施工人员安全,管道工程中常有的外围护条件常指设立护卫栏杆。<br> 支撑:支撑结构的作用是在基槽(坑)挖土期间挡土、挡水,保证基槽开挖和基础结构施工能安全、顺利地进行,并在基础施工期间不对相邻的建筑物、道路和地下管线等产生危害。支撑结构一般是临时性结构,管道、基础施工完毕即失去作用。一些支撑结构如钢板桩、型钢支柱木板桩、工具式支撑等可以回收重复利用,也有一些支撑结构如灌注桩、混凝土木板桩等永久埋在地下。<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