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沉井沉箱设计、施工及实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2115532
  • 作      者:
    张凤祥编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沉井沉箱设计、施工及实例》全面系统地阐述近年推出的沉井、沉箱新工法(重点是低成本无人自动化工法),新技术(信息化遥控施工监测技术)及大量工程实例。全书理论联系实际,突出一个“新”字。《沉井沉箱设计、施工及实例》对大型桥梁基础、都市立交地下道、盾构和顶管隧道工作井、永久通风井、超高建筑物基础、港口基础、护堤基础、水闸基础、集装箱码头、船坞、地下坝、地下河、地下电站、地下油罐、地下气罐、地下蓄水池、防空洞、地下垃圾场、大型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冶金高炉及重型设备基础等建设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均有较大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br>    《沉井沉箱设计、施工及实例》可作为上述行业广大科研人员、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及高校广大师生的业务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摘
    1.3.3展望<br>    1.大口径沉井、沉箱施工成本降低<br>    (1)预制化的深入开发<br>    时代的发展趋势是节能、快速施工,预制化是实现上述目的最确实的途径。<br>    就沉井、沉箱而言,随着自动化、无人化挖、排土技术的进步,可以说沉井、沉箱的构筑作业时间已经趋近极限,进一步缩短工期不太容易。所以缩短工期、降低成本的唯一途径是井筒的预制化。尽管现阶段预制化工程的比例有所增加,但今后还应在确保性能质量的前提下,积极推广预制化技术(特别是大口径预制化技术)的开发。<br>    (2)新材料的应用选用具有密度小、高强度、高耐久性等特点的高韧性混凝土,和超轻型混凝土与超高强度钢筋的组合制作大口径沉井、沉箱,可使沉井、沉箱的材料费、施工费降低。<br>    (3)钢管、混凝土混合型构造沉井、沉箱的开发<br>    因为降低大口径大深度沉井、沉箱施工成本的关键因素是选择节能化和快速化的施工方法。以往沉井、沉箱构筑中的钢筋组装和混凝土浇筑作业的工期较长也是成本高的一个因素。采用钢管、混凝土混合构造时,经验证明工期可缩短,故可导致成本下降。<br>    2.沉井、沉箱用途形式的扩大化<br>    (1)超长大桥基础目前横断海峡道路的工程与日俱增。为满足这一需求研究推出的高抗震性的大水深(80-100m)成本低的新的海中基础形式,即双塔形基础和在增强刚性的钢板间填充密实高流动性混凝土的夹层结构的混合型沉箱基础(见图1.3.4),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得以应用。<br>    (2)超大型地下设施<br>    大型天然液化气贮气罐,发电站、污水处理、地下停车场等设施开发需求,水平断面面积10000m。的超大型沉井、沉箱的开发也势在必行。<br>    (3)地下河、地下坝<br>    目前在大都市采用建造10万m3以上的地下河(示意图见图1.3.5)防止发生水灾的社会需求较多。对于地域狭窄,构造物密集的情形而言,利用隧道形式的沉箱建造地下河,从成本上讲较为有利。这也是沉箱用途的新扩展。
展开
目录
第1章 概述<br>1.1 沉井与沉箱的定义、特点及用途<br>1.2 沉井与沉箱概述<br>1.2.1 分类<br>1.2.2 构造<br>1.2.3 设计计算原则<br>1.2.4 施工简介<br>1.2.5 沉井与沉箱工法的优缺点比较<br>1.3 沉井、沉箱工法进展概况<br>1.3.1 沉井工法进展概况<br>1.3.2 沉箱工法进展概况<br>1.3.3 展望<br>1.4 对我国开发沉井、沉箱工法的一点肤浅看法<br>1.4.1 设计方法的合理化<br>1.4.2 施工方法的开发课题<br><br>第2章 施工前的勘察工作<br>2.1 土质勘察<br>2.1.1 目的<br>2.1.2 勘察程序<br>2.2 钻探与取样<br>2.2.1 钻探<br>2.2.2 取样<br>2.3 室内土质试验<br>2.3.1 土的物理特性试验<br>2.3.2 土的力学特性试验<br>2.4 土质原位试验概述<br>2.4.1 原位试验的分类及各国的利用状况<br>2.4.2 原位试验的优缺点<br>2.5 标准贯人试验<br>2.5.1 概述<br>2.5.2 SPT的机理<br>2.5.3 影响N值精度的因素及N值修正<br>2.5.4 SPT自动化装置<br>2.5.5 Ⅳ值与土质参数的关系<br>2.6 静力触探<br>2.6.1 概述<br>2.6.2 静力触探试验<br>2.6.3 记忆式三功能静力触探仪<br>2.6.4 孔内静力触探贯入试验装置<br>2.6.5 触探结果的资料整理<br>2.6.6 成果应用<br>2.7 膨胀计<br>2.7.1 装置和试验概况<br>2.7.2 原位变形特性的评述<br>2.7.3 膨胀计的应用<br>2.8 旋转触探法<br>2.8.1 概述<br>2.8.2 1/PT法的基本原理<br>2.8.3 多刃钻头RPT试验<br>2.8.4 RPT实用机介绍<br>2.8.5 RPT实用机的适用性试验<br>2.8.6 现场适用的举例<br>2.9 声波成像地层评价技术<br>2.9.1 推出声波成像评价地层特性的意义<br>2.9.2 声波成像<br>2.9.3 现场实用结果的讨论<br>2.10地下水调查<br>2.10.1 地下水位的测定<br>2.10.2 钻孔渗水试验<br>2.10.3 对流渗水试验<br>2.10.4 抽水试验<br>2.11环境勘察<br>2.11.1 探测地下管道及埋设物体的必要性<br>2.11.2 无损探测法<br>2.11.3 电磁感应法<br>2.11.4 地下雷达法<br>2.11.5 电磁感应与地下雷达的并用法<br><br>第3章 抗震设计计算<br>3.1 地震及抗震设计的技术用语<br>3.1.1 地震基本知识介绍<br>3.1.2 技术用语<br>3.1.3 惯性力<br>3.2 设计计算的基本要求和程序<br>3.2.1 基本要求<br>3.2.2 设计程序<br>3.2.3 设计条件的确认<br>3.3 震度法设计<br>3.3.1 稳定计算<br>3.3.2 设计程序<br>3.3.3 震度法设计水平震度的设定<br>3.3.4 地层的允许承载力强度<br>3.3.5地层反力系数<br>3.3.6 地层反力强度上限值<br>3.3.7 变位、断面力及地层反力强度的计算<br>3.3.8 构件设计<br>3.3.9 下沉计算<br>3.4 确保地震水平最大承载力法的抗震设计<br>3.4.1 引入确保地震水平最大承载力法的必要性<br>3.4.2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推估非线性地震的响应<br>3.4.3 设计方针及内容<br>3.4.4 地层反力强度上限值<br>3.4.5 确保地震水平最大承载力法抗震设计的荷载计算<br>3.4.6 断面力、地层反力强度和变位的计算<br>3.4.7 水平震度<br>3.4.8 屈服判定<br>3.4.9 沉箱水平最大承载力的核对<br>3.4.10 沉箱塑性响应系数<br>3.4.11 沉箱的水平变位及旋转角<br>3.4.12 构件计算<br>3.5 沉井桥基设计计算实例<br>3.5.1 设计条件确认<br>3.5.2 震度法设计<br>3.5.3 确保地震水平最大承载力的抗震设计<br>3.6 沉箱桥基设计计算实例<br>3.6.1 设计条件确认<br>3.6.2 震度法设计<br>3.6.3 确保地震水平最大承载力法设计<br><br>第4章 沉并工法及实例<br>4.1 自沉沉井工法<br>4.1.1 施工工序<br>4.1.2 施工准备<br>4.1.3 垫层计算制作<br>4.1.4 现浇混凝土井筒构筑工法<br>4.1.5模板支设<br>4.1.6 钢筋制作及安装<br>4.1.7 混凝土浇筑施工<br>4.1.8 抽垫<br>4.1.9 水挖法<br>4.1.10 双联射流水中挖掘系统<br>4.1.11 干挖法<br>4.1.12 井点降水<br>4.1.13 挖排土设备及开挖方法<br>4.1.14 孤石岩层爆破开挖<br>4.1.15 中心岛法<br>4.1.16 井筒下沉<br>4.1.17 封底<br>4.1.18 填芯<br>4.1.19 施工监测管理<br>4.2 自沉沉井工法施工实例<br>4.2.1 直径64m天然液化气贮罐沉井施工实例<br>4.2.2 高水位巨砾岩层中沉井施工实例<br>4.3 SS沉井工法<br>4.3.1 SS沉井工法的原理及构成<br>4.3.2 施工顺序及适用范围<br>4.3.3 施工实例<br>4.4 压沉沉井工法<br>4.4.1 压沉工法的优点及适用条件<br>4.4.2 沉井上作用力的分析<br>4.4.3 稳定压沉态的建立<br>4.4.4 压沉与地层的关系<br>4.4.5 地锚反力压入装置<br>4.4.6反力地锚杆拆除系统<br>4.4.7 自动压沉施工监测系统<br>4.4.8 下沉阻力的测量<br>4.5 地下送电隧道竖井压沉沉井施工实例<br>4.5.1 工程概况<br>4.5.2 监测管理系统<br>4.5.3 施工结果<br>4.6 道路立交压沉沉井施工实例<br>4.6.1 工程概况<br>……<br>第5章沉箱工法<br>第6章水中沉井工法<br>第7章测量传感器及特殊测量设备<br>第8章施工事故及应急措施<br>第9章沉井、沉箱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