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小主应力方向荷载变化土体变形规律及其应用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30273543
  • 作      者:
    梅国雄,宋林辉等著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小主应力方向荷载变化土体变形规律及其应用》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小主应力方向加卸荷土体变形规律及其应用。全书共分为三篇十二章,其中第一章为绪论;试验篇(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介绍小主应力方向加卸荷真三轴试验研究、球形压加卸荷GDS三轴试验研究和小主应力向加卸荷平面应变试验研究;理论篇(第五章至第七章)主要阐述土压力与变形关系的经验公式,提出与经验公式验证和真空预压地基承载力研究;应用篇(第八章至第十一章)主要论述位移土压力模型在沉桩问题、水平受荷桩问题、基坑开挖问题和在刚柔复合支护结构中的应用;第十二章 为结论与展望。<br>    《小主应力方向荷载变化土体变形规律及其应用》可供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领域科研人员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近年来,应力各向异性对于工程实际问题的影响开始引起中国学者的注意,殷宗泽在大量的关于土石坝蓄水过程中防渗墙和面板变形应力特性的数值分析中发现,由于蓄水引起的坝体材料的应力各向异性对于防渗墙和面板的应力变形有很大影响,从而开始着手这方面的研究,在其指导下,徐志伟等作了大量关于复杂应力状态下的真三轴试验研究,根据真三轴试验所揭示的复杂应力状态下土体应力变形规律。殷宗泽等提出考虑各向异性土体柔度矩阵应该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工程中常用的邓肯非线性弹性模型,提出能够反映各向异性的实用土体非线性弹性模型,并开始尝试应用于高土石坝的分析。<br>    对于土体原生各向异性的研究,现有横观各向异性的假设已经基本上能够满足工程实际的要求,需要加强的是对原状土相关试验参数测试技术的发展。<br>    应力导致各向异性比原生各向异性包涵的内容更为复杂,并且在实践中也容易被忽视。目前较多开展的和应力各向异性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于原状土体Ko轴对称同结,即所谓不等向固结以后的工作状态进行研究;二是对于应力轴旋转产生的塑性变形方面的研究;而且后者的研究一般独立于各向异性的研究;但是,如果假定土体是满足各向同性的,那么即使应力轴旋转,仍不可能产生塑性变形,所以问题本质上仍可以统一于土体的各向异性特性方面上来。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结合实际加荷特征的室内试验,这就需要进行大量真三轴,空心薄壁扭转,平面应变仪等试验仪器,以期能够找出复杂应力状态下土体应力一应变规律,结合现有常用模型,建立反映应力各向异性特征的实用土体本构模型。<br>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所谓真正能反映在“任意”复杂状态下的各向异性的研究,这与土体本构理论发展的阶段性有关,土体本构关系的研究还处在一个相对不成熟阶段,并且建立在传统连续介质力学基础之上,不必要,也不可能发展类似模型。如果可能的话,也要建立在对土体结构性有正确,清楚认识的基础之上。
展开
目录
ABSTRACT<br>前言<br>第一章 绪论<br>1.1 土体的变形特性<br>1.1.1 非线性和非弹性<br>1.1.2 塑性体积应变和剪胀性<br>1.1.3 塑性剪应变<br>1.1.4 硬化和软化<br>1.1.5 应力路径和应力历史对变形的影响<br>1.1.6 固结压力的影响<br>1.1.7 各向异性<br>1.1.8 流变特性<br>1.1.9 结构性<br>1.2 土体本构模型研究进展<br>1.2.1 本构模型的发展<br>1.2.2 主要的本构模型形式<br>1.3 各向异性研究进展<br>1.3.1 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工作<br>1.3.2 20世纪70~80年代左右的成果<br>1.3.3 20世纪90年代至今<br>1.4 土的本构关系的检验<br>1.4.1 不同仪器的相同试验的检验<br>1.4.2 土的本构关系的检验<br>1.5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br>1.5.1 研究意义<br>1.5.2 研究内容<br>参考文献<br><br>试验篇<br>第二章 土体加卸荷真三轴试验研究<br>2.1 真三轴试验研究现状<br>2.2 试验思路<br>2.3 试验介绍<br>2.3.1 常规三轴试验<br>2.3.2 真三轴试验<br>2.4 试验成果<br>2.4.1 理论分析<br>2.4.2 试验曲线汇总<br>2.5 试验分析<br>2.6 小结<br>参考文献<br><br>第三章 土体球形压加卸荷GDS试验研究<br>3.1 试验土样<br>3.2 原状土样的常规压缩试验<br>3.3 原状土样的各向等压试验<br>3.3.1 试验目的<br>3.3.2 试验的应力路径<br>3.3.3 试验结果及其分析<br>3.4 不同应力路径下的球应力加载、卸载试验(CKC三轴仪)<br>3.4.1 考虑土体初始各向异性的球应力加载、卸载试验<br>3.4.2 考虑不同剪应力水平条件下的球应力加载、卸载试验<br>3.5 模拟真空预压加载、卸载应力路径的原状样试验(GDS三轴应力系统)<br>3.5.1 试验目的及试验方案<br>3.5.2 具体试验应力路径、试验结果及其分析<br>3.6 模拟真空预压加载、卸载应力路径的重塑样试验(GDS三轴仪)<br>3.6.1 试样制备<br>3.6.2 试验方案<br>3.6.3 重塑土试验应力路径、试验结果及其分析<br>3.7 小结<br>参考文献<br><br>第四章 土体小主应力向加卸荷平面应变试验研究<br>4.1 问题的提出<br>4.1.1 应力路径试验的研究<br>4.1.2 基坑开挖条件下典型的应力路径分析<br>4.1.3 平面应变试验的思路<br>4.2 模拟基坑开挖过程的试验研究<br>4.2.1 土体原始应力状态的模拟<br>4.2.2 排水条件的模拟<br>4.3 试验过程及结果<br>4.3.1 常规三轴试验<br>4.3.2 平面应变试验<br>4.4 试验分析<br>4.5 卸荷、加荷条件下的非线性切线弹性模量<br>4.5.1 土体的D-C模型<br>4.5.2 侧向卸荷条件下的非线性切线弹模公式推导<br>4.5.3 侧向加荷条件下的非线性切线弹模公式推导<br>4.5.4 竖向加荷条件下的非线性切线弹模公式推导<br>4.6 不同应力路径下的试验结果及分析<br>4.6.1 常规三轴试验<br>4.6.2 平面应变的侧向卸荷试验<br>4.6.3 平面应变的侧向加荷试验<br>4.6.4 平面应变的竖向加荷试验<br>4.6.5 试验的综合分析<br>4.7 小结<br>参考文献<br><br>理论篇<br>第五章 基于试验的土压力与侧向位移关系分析<br>5.1 引言<br>5.2 土体变形对土压力影响的机理<br>5.3 土压力与基坑支护结构位移间的关系<br>5.3.1 土压力与支护结构物位移间的关系<br>5.3.2 卸荷土体的应力一应变关系研究<br>5.4 主动侧土压力与侧向位移关系<br>5.5 被动侧土压力与侧向位移关系<br>5.6 小结<br>参考文献<br><br>第六章 真空预压加固地基承载力研究<br>6.1 地基承载力的计算理论<br>6.1.1 极限平衡法<br>6.1.2 滑移线法<br>6.1.3 极限分析法<br>6.2 真空预压基本原理<br>6.3 真空预压下的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br>6.3.1 数值计算方法的思路<br>6.3.2 算例分析<br>6.3.3 参数分析<br>6.4 小结<br>参考文献<br><br>第七章 考虑位移的土压力计算模型研究<br>7.1 土压力与变形关系的公式推导<br>7.1.1 土压力随位移的发展规律<br>7.1.2 考虑位移的土压力计算模型<br>7.1.3 模型参数的关系<br>7.1.4 参数求解<br>7.2 计算模型的验证<br>7.2.1 主动土压力的验证<br>7.2.2 被动土压力的验证<br>7.3 基于朗肯土压力理论的考虑位移的土压力计算公式<br>7.3.1 计算公式的推导<br>7.3.2 计算式中各参数的取值<br>7.4 已有模型试验的验证<br>7.4.1 主动土压力的验证<br>7.4.2 被动土压力的验证<br>7.5 土压力修正系数讨论<br>7.5.1 被动土压力修正系数的讨论<br>7.5.2 主动土压力修正系数的讨论<br>7.6 小结<br>参考文献<br><br>应用篇<br>第八章 土压力模型在沉桩问题中的应用<br>8.1 沉桩问题的研究现状<br>8.1.1 圆孔扩张法(CEM)<br>8.1.2 应变路径法(SPM)<br>……<br>第九章 土压力模型在水平受荷桩问题中的应用<br>第十章 土压力模型在基坑开挖问题中的应用<br>第十一章 基于土压力模型的复合挡土墙应用研究<br>第十二章 结论与展望<br>致谢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