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与设计方法》第一时期(1956-1964年),将预应力混凝土作为当时的三大新结构技术加以推广。其特点是:材料以中强钢材(冷拉Ⅱ级钢筋、低碳冷拔钢丝)及C30混凝土为主;推广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的主要目标是节约钢材,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代替钢结构构件,如屋架、吊车梁等;在铁道建设中,以预应力钢弦混凝土轨枕代替方木轨枕等。设计计算方法,则以苏联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CH10-57)为主。
第二时期(1965~1977年),“文革”时期,大搞结构改革,全国城乡大力推广低碳冷拔钢丝和中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及构件。浙江、江苏、湖南、山东四省编制了冷拔丝PC规程(红皮书),极具中国特色。在这一时期,也开始研制高强预应力钢材(高强钢丝和钢绞线以及Ⅳ级低合金钢筋)和预应力张拉设备。
第三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现代预应力混凝土大发展时期。在这30多年的发展中有不少显著特点:材料广泛采用高强钢材和高强度等级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由构件发展到结构;结构体系的研究和应用广泛开展,大跨度、大空间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多、高层预应力混凝土建筑,以及特种预应力混凝土工程大量建成;结构体系多种多样;预应力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预应力混凝土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更为突出。T形和箱形截面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超静定的连续梁桥、连续刚构桥等一座座桥梁在祖国的江河湖海上架起,使天堑变为通途。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