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最初的形制极为简单、粗陋,世界各地几乎均为罐形。这种器物既可烹饪、盛食,还可以储藏食物。后来,从陶罐演化出了“釜”,釜与罐的区别在于:罐是平底,安放时平稳;釜为圆底或尖圆底,烹煮时更容易集中火力。圆底的釜重心不稳,在烹饪和放置时,往往需要在底部垫上石块作为支架,久而久之,带支架的釜——鼎问世了。后来,人们为了增加受热面积、提高热效率,将鼎的三个实心足改成了空心,鬲相应诞生了。
在我国新石器时代出现的陶质食器,不但有罐、釜、鼎、鬲、甑、觑等多种具有不同形制和用途的锅类炊具,还先后出现了碗、钵、盆、簋、盘等可供盛饭、菜用的多种餐具。按照这些炊具的功能和用途的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以水作为传热介质,用于适合烹煮食物的炊具。如罐、釜、鼎、鬲等,可用来烧水、煮粥、烹羹和炖肉。
第二类是以蒸汽作为传热介质,适合蒸熟食品的炊具。如甑、瓶等。甑形似底部有孔的陶盆,它的功能如同现代的“蒸笼”,可将其放在釜、鼎上使蒸汽透过底部的孔,将食物蒸熟。
第三类是通过炊具的自身传热,间接用火烙制食品的炊具。河南荥阳县出土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的陶鏊,为圆形烤盘,在周围附有三四个扁宽形足,可在底部加热,将上面的食物烙熟。现代烙饼用的炊具即由这种陶鏊发展而来。
第四类是直接用火烧烤食物用的炊具。陶制的烤箅分为圆形和长方形两种。圆形的中间有镂孔;长方形的类似于近代的炉箅,中间由若干箅条组成。其功能与现在的烤肉炙子相同,为最初的烤肉器具。
2.青铜时代
至夏、商、周时期,中国的饮食生活的基调和格局初步奠定,以谷物为主,辅之以果、肉、菜的膳食结构和主副食体系形成,饮食礼仪亦逐步完善。这个时期更出现了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两份食单,其中就有周代的“八珍”。这一时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其中青铜酒器更是商代最具代表性的食器。鼎及簋为夏、商、周时期最盛行的食器,器型风格厚重。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