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1168622
  • 作      者:
    (美)伊丽莎白?爱森斯坦(Elizabeth L. Eisenstein)著
  • 出 版 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1953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59-1988年在密执安大学执教,主攻法国革命史和19世纪法国史,著述不多,但《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这一巨著足以使她名垂青史。该书千锤百炼,耗时17年,用尽她学术生涯的一半时光,是欧洲印刷史和近代史经典著作,也是传播学的经典之作。爱森斯坦教授是传播学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马歇尔·麦克卢汉有过密切的互动。<br>    何道宽,深圳大学英语及传播学教授,政府津贴专家,曾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现任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深圳市翻译协会高级顾问,从事文化学、人类学、传播学二十余年,著译约1100万字。著作有《中华文明颉要》(汉英双语版)、《创意导游》(英文版)。电视教学片有《实用英语语音》。译作四十余部,要者有《思维的训练》、《文化树》、《超越文化》、《理解媒介》、《麦克卢汉精粹》、《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麦克卢汉:媒介及信使》、《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传播的偏向》、《帝国与传播》、《手机:挡不住的呼唤>)、《真实空间:飞天梦解析》、《麦克卢汉书简》、《传播与社会影响》、《新政治文化》、《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模仿律》、《莱文森精粹》、《游戏的人:文化中游戏成分的研究》、《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伊拉斯谟传:伊拉斯谟与宗教改革》、《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词语的技术化》、《传播学批判研究》、《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重新思考文化政策》。
展开
内容介绍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是一部历史巨著,它研究15世纪中叶兴起于欧洲的机器印刷,但它不囿于研究印刷技术本身,而是专注这场印刷革命对欧洲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启蒙思想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它有别于其他印刷史的著作,这是一部富有创新意义的“革命”之作。<br>    全书共三个部分,计八章,外加“结束语”和“最后的话”。第一部分讲西欧从手抄书文化向印刷文化的过渡,尝试勾勒这一次传播革命的主要特征;第二部分讲印刷术对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影响;第三部分讲印刷术对近代科学的影响,并论述这次传播革命和其他社会发展的关系。<br>    这又是一部传播学巨著,它集中研究机器印刷催生的传播革命。传播学分为经验学派、批判学派和技术学派,技术学派又称为媒介环境学派。媒介环境学专注的焦点之一是媒介这种人造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人类社会、人的心理的长效影响。它认为,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五次伟大的媒介革命即传播革命,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是人类传播史上的五座高峰。媒介环境学认为,《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是该学派的重大成果之一,其作者伊丽莎白·爱森斯坦是该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br>    这是一部论战之作,其论战锋芒指向文艺复兴研究权威雅各布·布尔克哈特、艺术史权威欧文。潘诺夫斯基、科学史之父乔治·萨尔顿、科学史权威托马斯·库恩、数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以及印刷史的权威鲁道夫·希尔施、吕西安·费弗尔、马丹和S·H·斯坦贝格。<br>    自出版以来,不仅欧洲通史、文化史、技术史、科学史、印刷史、宗教改革史、文艺复兴史的专家争相研究并批评这一巨著,而且其他学科比如传播学也在争夺这一丰硕的资源。这是一部严谨、冷峻、细密的考据之书,其挑战足以使许多领域的学者深受启发、跃跃欲试。
展开
精彩书评
    15年来,我们翘首盼望考察印刷术如何改变欧洲面貌的深刻而冷峻的力作。如今,伊丽莎白,爱森斯坦教授写了这样一部书……她非常熟悉15世纪以来近代史的宏大叙事。她对史学家们解释历史变革的种种方式了如指掌,熟悉其短长。她没有寻求普世规律或原理的狂热,没有受非理性的冲动驱使。她不惧深挖细察。她洞悉生动奇异的细节,至关重要的矛盾,她那敏锐的眼光令人羡慕。<br>    ——《公益》<br><br>    这是一部至善至要之作……文笔清丽、力透纸背,读之令人心怡……在爱森斯坦的笔下,16世纪学者一印刷商兼于一身的伟人形象生动、各具特色;埃蒂安纳、奥珀利努斯、普朗坦等人物表现出宗教宽容的理想和思想上的兄弟情谊……她这部近代史的力作论人文主义、宗教改革和近代科学,下限为]8世纪,其完美无与伦比,且渗透批判的精神。<br>    ——《纽约书评》<br><br>    她这部两卷合一的书纵览新近的文献,涵盖1400年到1700年三百年间的三大思想文化运动,即文艺复兴、新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爱森斯坦女士对有关这三大运动的原因和进展的主要假说进行考察,她用印刷术及其产品的冲击来重新评价这三大运动。<br>    ——《新共和》
展开
精彩书摘
    行(如今叫做不时髦)的阅读拉丁文的专业精英们的“高雅”文化。我还发现有必要以不时髦的狭隘眼光停留在西欧的几个地区。因此,本书所谓的“印刷文化”始终局限于特别狭隘的西方意义:指的是西方的后谷登堡时期的发展变化,将其与亚洲的前谷登堡时期的发展变化可能具有的联系搁置一边。不仅此前亚洲的发展被排除在外,而且此后东欧、近东和新世界的发展也被排除在外。偶尔有一些匆匆一瞥,提出一些比较的视角,但那仅仅是为了阐明西方基督教世界某些特征的特殊意义。由于许多古老的讯息影响到新媒介的使用,由于考察手抄媒介与印刷媒介的差异时必须要在思想史里穿越数百年的历史,所以在时间上限方面,我们不得不比所论的地理范围更富有弹性。于是,我们偶尔要回溯到亚历山大港的图书馆和早期基督教的习俗;我们不止一次在中世纪的手抄书和文具店跟前驻足流连;我们展望积累和增加的变革产生的影响。<br>    然而,本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并没有超越印刷术发明后的前200年的时间范围,但我们的故事却超越了伽利略受审的情形,目的是要看到哥白尼革命的完成以及期刊的滥觞,以便为启蒙思想提供一个适当的序幕。<br>    ……
展开
目录
译序<br>前言<br>第一部分 初说难以准确界定的变革<br>第一章 尚未被公认的革命<br>第二章 对初始的转变进行界定;印刷文化的部分特征<br>2.1 细看印刷术的传播:产量的增加和付印书籍的变化<br>2.2 考虑标准化的一些效应<br>2.3 文本重组和文献索引产生的效应:资料的整理、编订和分类<br>2.4 采集资料的新程序:从错讹的抄本到改进的机印本<br>2.5 印刷术的保存威力:固化功能和累积性变化<br>2.6 放大与强化:刻板定型和社会语言分割现象的持久影响<br>2.7 从聆听型公众到阅读型公众:社会变化和心理变化的不平衡发展<br>2.8 文坛与机印书贸易<br><br>第二部分 古典传统与基督教传统的重新定向;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再评价<br>第三章 古典复兴的重新定向:文艺复兴的两个阶段<br>3.1 本章概说<br>3.2 短暂的复兴与恒久的复兴<br>3.3 向近代意识形式的转变<br>3.4 破解奥秘:远古崇拜和“复兴”理念的变化<br>第四章 《圣经》传统的重构:为宗教改革重新布置舞台<br>4.1 本章概说<br>4.2 中世纪教会的结束:正统基督教的转变<br>4.3 福音真理的重构:拉丁文《圣经》的印行<br>4.4 为宗教改革重新布置舞台<br>4.5 新教伦理与新兴资本主义精神的关系<br>4.6 从南欧的天主教到北欧的新教:启蒙思想的温床<br>4.7 新型书本宗教面面观<br><br>第三部分 自然之书的转化<br>第五章 导论;断代问题<br>5.1 导论:“伟大的自然之书”与“渺小的人为之书”<br>5.2 断代问题再思考:<br>(1)布尔克哈特派对阵中世纪派<br>(2)中世纪科学之不足:关于新方法论的建议<br>(3)错讹文献的复制:文化滞后的幻觉<br>第六章 技术性文献的印刷出版:科学著述与研究的新趋势<br>6.1 缩小民众与学者的差距<br>6.2 宣传科学:新的职业生涯向各种才俊之士开放<br>6.3 盖仑医学的复活与超越:为“新解剖学”搭建舞台<br>第七章 为哥白尼革命重新搭台<br>第八章 科学著述的赞助与审查<br>8.1 本章概说<br>8.2 分道扬镳的新教出版政策与天主教出版政策<br>8.3 堵塞思想试验,提倡创造行为<br>8.4 为伽利略的审判重新搭台<br>结束语:《圣经》与自然的转化<br>最后的话<br>注释<br>文献<br>索引<br>译后记<br>译者简介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