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烹饪的发展轨迹
烹饪历史是饮食烹饪文化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征服自然、适应自然以求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历史。中国和西方国家的烹饪历史的发展轨迹就是一个明证。
中国烹饪的平衡发展
在中国,饮食烹饪历史的大一统式、较平衡的发展格局具体表现为:南北菜点都在陶烹阶段的周朝出现明显地区特征;全国各主要地方风味流派大多在铁烹阶段,经过汉魏南北朝的雏形、唐宋的快速发展到明清时形成稳定格局。
早在周朝时期,作为中原及北方名食代表的周代八珍和作为中南风味代表的楚宫名食,在用料、调味上已表现出明显的地区特征,开始了中国烹饪上南北地区风味的分野。到汉魏南北朝时期,区域性地方风味食品的区别更加明显,南北各主要地方风味流派先后出现雏形。进入唐宋时期,各地的饮食烹饪快速而均衡地发展,据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等书记载,在两宋的京城已经有了北食、南食和川食等地方风味流派的名称和区别。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清朝中晚期,东西南北各地的烹饪技术全面提高,加上长期受地理、气候、物产、习俗等因素差异的持续影响,主要地方风味形成稳定的格局。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饮食类》中指出:“肴馔之有特色者,为京师、山东、四川、广东、福建、江宁(即南京)、苏州、镇江、扬州、淮安。”在中国众多的地方风味流派中,最具代表性、最著名的川、鲁、粤、苏等四大风味流派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轨迹发展而成的。
西方烹饪的板块移动
西餐主要是由意大利、法国、英国和美国等风味流派构成的,但这些风味流派的形成和兴盛时间不同,使西餐的发展呈现出三个高峰,这也是西方饮食烹饪历史的板块移动式、不平衡发展格局的具体表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