谯周《古史考》记载了“黄帝作釜甑,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传说中的黄帝时期相当子新石器时期的中期,烹饪技术在这个时期产生突变,基本上与考古发掘的成果相吻合。五六千年前的突变,当然是一百多万年以来渐变的结果。
“釜”、“鼎”、“鬲”、“甑”是最早出现的陶制炊具。前三种都是煮食用的锅子,区別是釜底部无足,鼎有三个实心足,鬲有三个空心足。鼎主要用以煮肉食,负载大,故用实心足,以免“鼎折覆悚”。鬲主要用来煮粥饭,负载小,空心足可加大受热面。甑像底部有许多小孔的陶盆,其作用相当现在用以蒸饭的笼屉,可置于釜上或鬲上配合使用。这一套原始炊具的出现,开始了华夏民族先人真正的熟食生活。试想,把肉与米放在石板上烘烤,上无遮蔽保热,下无稳定的导热介质,只是用火直接烧烤,这样加工出的食品一定是半生不熟的,近火部分还会烧焦。因此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熟食。而煮粥蒸饭则不同,米放在釜中(或鬲中)加热,上面有盖以保热,下面有水蒸汽作导热介质,温度均匀而稳定,这样煮出的粥和蒸出的饭才是真正的熟食。这些首批被发明的陶器也决定了华夏民族数千年来的主食必然以“粒食”和蒸食为主。这与欧洲、中东一带以烘烤的面食(其成品为面包或馕)为主是根本不同的。
釜为圆底,如无支撑则很难作为炊具使用,这又促成了陶灶的发明。陶灶可以使釜稳坐其上,然后在下面点燃柴禾加热。此种器具的发明时间大约与釜的发明时间相去不远。因此传说中教人做“釜甑”的黄帝又有生前教人“作灶,死为灶神”的传说(见《淮南子》),《世本》等书还记载黄帝时,“宿沙氏初煮海为盐”。盐的发现与食用也在黄帝时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