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线迹:在缝制物上两个相邻针眼之间的缝线形式。
(13)缝型:指缝纫机缝合衣片的不同方法。
(14)缝迹密度:指在规定单位长度内的针迹数,也可叫做针迹密度。一般单位长度为2cm或3cm。
(15)止口:衣服的沿边,如门襟与挂面的连接线,门襟、领子、腰头等结构的外边沿处。
(16)挂面:也叫前门贴边,是装在衣襟搭门反面的一层面料,一般比搭门宽。
(17)搭门:门襟、里襟叠在一起,为了锁钮眼和钉钮扣所留放的部位。
(18)门襟、里襟:衣片锁钮眼处为门襟,钉钮扣处为里襟。凡是有搭门的部位都有门襟和里襟的区别。
(19)眼档:钮眼位。
(20)驳头:门里襟上部翻折部位。
(21)褶裥、省:根据体型需要做出的折叠部分,不用缝合的称褶裥,折叠并缝合的称省。
(22)对档:指缝制时,两片裁片对准应对的部位标记。
(23)圆顺:指弧形线迹不能有折角。
(24)圆登:一般指袖山圆顺,后袖缝有戤势(松度)。
(25)方登:一般指后背有戤势,因为戤势足,活动方便,美观大方。.
(26)吃势:亦称层势,“吃”指缝合时使衣片缩短;吃势指缩短的程度。将两片长短略有差异的衣片在缝制中有意将稍长的一片在_定部位缩进一定尺寸,使两衣片缝缝合后,不仅长短一致,而且有一定的丰满圆顺感。如圆装袖的袖山吃势可使袖山顶部丰满圆润,袋盖两端圆角、领面、领角等部件面的角端吃势可使部件面的止口外吐,从正面看不到里料,还可使面形成自然的窝势,不反翘。
(27)里外匀:亦称里外容,指由于部件或部位的外层松、里层紧而形成的窝服形态。其缝制加工的过程称为里外匀工艺,如勾缝袋盖、驳头、领子等,都需要采用里外匀工艺。
(28)修剪止口:指将缝合后的止口缝份剪窄,有修双边和修单边两种方法。其中修单边亦可称为修阶梯状,即两缝份宽窄不一致,一般宽的为0.7cm、窄的为0.4cm,质地疏松的布料可同时再增加0.2cm左右。
(29)撇势:衣片的门襟部位与其基本线撇进的距离。
(30)翘势:向上偏高画出弧线,主要指小肩宽外端略向上翘。
(31)困势:裤后片与前片的倾斜程度。
(32)窝势:多指部件或部位外层比里层长、宽一点,采用里外匀工艺,呈正面略凸、反面凹进的形态。与之相反的形态称反翘,是缝制工艺中的弊病。
(33)坐势:把多余部分坐进折平。
(34)凹势:衣片袖窿门、裤子窿门、领圈等部位的凹进程度。
(35)回口:衣片的横料和斜料容易被拉松,这种现象叫回口。
(36)缝始点:缝合时的起点为缝始点,除西服等省缝缉线的缝始点不许打回针外,其余都打回针。
(37)缝止点:缝合时的终点称缝止点,除省尖部位缝止点不打回针外,其余部位都打回针。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