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创建高级交换型互联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287315
  • 作      者:
    程庆梅主编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创建高级交换型互联网》内容围绕现代网络中二、三层交换技术展开,主要包括虚拟局域网技术、生成树技术、VLAN间通信、路由及访问控制和病毒防护等,并对交换网络高级技术,如组播技术和虚拟路由冗余技术作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创建高级交换型互联网》读者对象为本科、职业院校开设相关课程的师生;参加各省市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师生;考取神州数码网络认证的人士(与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认证事宜请参考神州数码网络有限公司网站;从事大中型局域网工程技术工作的人士以及热爱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各界人士。
展开
精彩书摘
  共享式以太网(即使用集线器或共用一条总线的以太网)采用了载波检测多路侦听(Carries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Detection,简称CSMA/CD)机制来进行传输控制。
  1.带宽共享
  在以太网局域网中,数据都是以“帧”的形式传输的。共享式以太网是基于广播的方式来发送数据的,因为集线器不能识别帧,所以它就不知道一个端口收到的帧应该转发到哪个端口,它只好把帧发送到除源端口以外的所有端口,这样网络上所有的主机都可以收到这些帧。这就造成TR要网络上有一台主机在发送帧,网络上所有其他的主机都只能处于接收状态,无法发送数据。也就是说,在任何时刻,所有的带宽只分配给了正在传送数据的那台主机。举例来说,虽然一台100Mbit/s的集线器连接了20台主机,表面上看起来这20台主机平均分配5Mbit/s带宽。但是实际上在任何时刻只能有一台主机在发送数据,所以带宽都分配给它了,其他主机只能处于等待状态。之所以说每台主机平均分配有5Mbit/s带宽,是指较长一段时间内的各主机获得的平均带宽,而不是任何时刻主机都有5Mbit/s带宽。
  2.带宽竞争
  在共享式以太网中,带宽是如何分配的呢?共享式以太网是一种基于“竞争”的网络技术,也就是说网络中的主机将会“尽其所能”地“占用”网络发送数据。因为同时只能有一台主机发送数据,所以相互之间就产生了“竞争”。这就好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一样,谁能抢占先机,谁就能过去,否则就只能等待了。
  3.冲突检测/避免机制
  在基于竞争的以太网中,只要网络空闲,任何主机均可发送数据。当两个主机发现网络空闲而同时发送数据,那么就会产生“碰撞”(Collision),也称为“冲突”。这时两个传送操作都遭到破坏,此时CSMA/CD机制将会让其中的一台主机发出一个“通道拥挤”信号,这个信号将使冲突时间延长至该局域网上所有主机均检测到此碰撞。然后,两台发生冲突的主机都将随机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发送数据,避免再次发生数据碰撞的情况。
  共享式以太网这种“带宽竞争”的机制使得冲突(或碰撞)几乎不可避免。而且网络中的主机越多,碰撞的机率越大。
  虽然任何一台主机在任何时刻都可以访问网络,但是在发送数据前,主机都要侦听网络是否堵塞。假如共享式以太网上有一台主机想要传输数据,但是它检测到网上已经有数据了,那么它必须等一段时间,只有检测到网络空闲时,主机才能发送数据。存在的问题
  1)共享式以太网虽然具有搭建方法简单、实施成本低(适合用于小型网络)的优点,但它的缺点是明显的:如果网络中的用户较多时,碰撞的几率将会大大增加。据经验,当网络的10分钟平均利用率超过37%以上,整个网络的性能将会急剧下降。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部分 传统交换网络常用技术
第1章 交换网络的演进
1.1 传统以太网
1.1.1 概念回顾
1.1.2 传统以太网的局限性
1.1.3 以太网的四大应用
1.2 交换网络的现状
1.2.1 局域网的数据流量发展
1.2.2 交换网络VLAN技术的发展
1.2.3 交换与路由技术的结合
1.3 交换网络的发展趋势
1.3.1 端到端QoS成为发展的方向
1.3.2 组播技术发展成熟
习题

第2章 交换网络技术实现
2.1 交换网络设计原则
2.1.1 高可靠、高稳定
2.1.2 高带宽、高性能
2.1.3 基于应用层的QoS保证
2.1.4 安全性
2.1.5 先进性
2.1.6 易管理、易维护
2.1.7 互操作性
2.1.8 可扩展性
2.2 交换网络设计分层模型
2.2.1 接入层
2.2.2 汇聚层
2.2.3 核心层
2.3 交换网络设计实例
2.3.1 上海市儿童医学中心网络系统改造
2.3.2 浙江省交通系统市-县级交通局网络互联工程
习题

第3章 交换网络二层技术
3.1 VLAN技术及其应用
3.1.1 PVID与VID
3.1.2 帧标记法(1EEE802.1Q)
3.1.3 TRUNK端口与ACCESS端口
3.1.4 SVL与IVL
3.1.5 VLAN数据转发过程分析
3.2 生成树技术
3.2.1 生成树协议数据单元
3.2.2 生成树形成过程
3.2.3 生成树状态
3.2.4 生成树的收敛
3.3 快速生成树协议(802.1 w)
3.3.1 端口作用
3.3.2 端口状态
3.3.3 新的BPDU格式
3.3.4 新的BPDU处理方式
3.3.5 快速生成树的收敛过程
3.3.6 生成树协议与虚拟局域网
3.4 链路聚合
3.4.1 链路聚合概述
3.4.2 链路聚合的实现
3.4.3 聚合类型
3.5 端MAC绑定
3.5.1 MAC地址绑定
3.5.2 AM
习题

第2部分 多层交换原理和实现
第4章 多层交换原理
4.1 第三层技术的定义
4.2 第三层交换简介
4.2.1 报文到报文处理方法
4.2.2 流交换方法
4.2.3 第三层交换机的定位
4.2.4 第三层交换数据转发过程
4.2.5 功能特征总结
习题

第5章 多层交换设备实现
5.1 多层交换设备的分类
5.2 层交换设备的交换原理
5.2.1 层交换设备的硬件结构
5.2.2 层交换设备的软件结构
5.2.3 层交换设备的关键表项
5.2.4 层数据的处理流程
5.3 多层交换设备的交换原理
5.3.1 多层交换设备的硬件结构
5.3.2 多层交换设备的软件结构
5.3.3 多层交换设备的相关表项
5.3.4 多层交换设备的数据处理流程
习题

第6章 多层交换设备路由协议实现
6.1 路由表构成
6.2 多层交换设备的直连网段
6.2.1 相同接入层设备相同VLAN访问
6.2.2 相同接入层设备不同VLAN访问
6.2.3 不同接入层设备相同VLAN访问
6.2.4 不同接入层设备不同VLAN访问
6.3 多层交换设备的静态路由
6.4 多层交换设备的动态路由
习题

第3部分 多层交换应用
第7章 多层交换组播技术
7.1 流式传输基础
7.1.1 流式传输的基础
7.1.2 流媒体技术原理
7.1.3 流媒体播放方式
7.1.4 流媒体文件格式
7.2 组播技术的应用场合
7.2.1 组播发展简史
7.2.2 组播实现
7.3 组播技术协议及规范
7.3.1 组播地址
7.3.2 组播转发
7.3.3 织成员管理协议
7.3.4 组播路由协议基础
7.4 组播路由协议
7.4.1 DVMRP
7.4.2 MOSPF
7.4.3 PIM-DM
7.4.4 CBT
7.4.5 PIM-SM
7.4.6 其他组播路由协议
习题

第8章 虚拟路由冗余协议
8.1 虚拟路由的应用
8.1.1 单点故障问题
8.1.2 VRRP的特点
8.2 虚拟路由冗余协议概述
8.2.1 VRRP术语介绍
8.2.2 协议概述
8.2.3 协议报文结构
8.2.4 协议状态及其转换
习题

第9章 ACL列表及其实现
9.1 访问控制列表的工作原理
9.2 访问控制列表的分类和语法格式
9.2.1 标准访问列表
9.2.2 扩展访问列表
9.3 实现访问控制
9.3.1 标准IP访问表
9.3.2 扩展的IP访问控制列表
习题

第10章 多层交换网络安全技术
10.1 安全隐患的存在
10.1.1 MAC攻击
10.1.2 生成树攻击
10.1.3 路由协议攻击
10.1.4 蠕虫病毒攻击网络设备
10.2 安全技术综述
10.3 利用多层交换机加强局域网安全设置
10.3.1 MAC地址端口验证
10.3.2 防止DoS(DenialofService)攻击
10.3.3 防范Smurf攻击
10.3.4 防范TCPSYN攻击
习题

第11章 多层交换网络服务质量保证
11.1 服务质量保证概述
11.1.1 分类
11.1.2 标注
11.1.3 优先级设置
11.2 QoS术语
11.3 交换机中QoS实现
11.4 QoS配置
习题

第4部分 交换网络的未来——Ipv6
第12章 网络的未来——IPv6
12.1 IPv6的历史
12.2 IPv6技术原理
12.2.1 IPv6报头格式
12.2.2 IPv6地址
12.3 IPv6在交换网络中的实施
12.4 IPv6的未来
12.5 IPv6的标准化
习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