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基于远程监控的管理框架,必须对多厂商的网络设备以及异构网络的信息进行统一的、一致的和规范的描述,否则Manager就无法读取、设置和理解远程的管理信息。为此OSI提出了公共信息模型作为标准管理信息模型。公共信息模型采用面向对象技术,提出了被管对象的概念对被管资源进行描述。被管对象是被管资源及其属性的抽象描述,它独立于各个厂商的设备等具体被管资源,具有统一的、一致的和规范的定义。被管对象对外提供一个管理接口,通过这个接口,可以对被管对象执行操作,或将被管对象内部发生的随机事件用通报的形式向外发出。
()SI被管对象将行为、属性、操作和通报封装在对象边界上。Manager(或Agent)只能看到被封装在对象边界上的被管对象的特性,对象边界以内的特性是不可见的。通过被管对象类说明,封装的行为、属性、操作、通报和该类实例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得到定义。
()SI系统管理采用被管对象类的概念。每个对象实例是一个类的成员。()SI被管对象类都被赋予了一个全局唯一的标识符。同时,属性、动作和通报这些类成分的说明都被赋予独立的标识符,使它们能够在多个对象类的定义中被重复利用。
新的被管对象类可以通过继承现有被管对象类来定义。在新的被管对象类中,被继承的被管对象类的特性(属性、动作、通报和行为)得以利用,同时也可以扩充新的特性。这种继承机制利用被管资源的共性,使程序代码被重复利用,加强了用户接口的一致性。
在SNMP。标准中采用了与()SI不同的管理信息模型。无论是管理站还是.Agent,都维护一个本地的管理信息库(MIB)。MIB的信息结构和数据类型在SNMP的标准之一——管理信息结构(SMI)中定义。为了保证SNMP的简单性,MIB只存储简单的数据类型:标量和标量表。虽然SNMP也采用被管对象的概念,但在SMI中,被管对象只是一个原子数据元素,并不具备封装和继承等特征。因此SNMP的被管对象定义及程序代码的可重复利用性很低。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