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学十讲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34398254
  • 作      者:
    黄济著
  • 出 版 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国学十讲》共分十讲,从蒙学读物到四书五经,从诸史到诸子,从诗词文章到谜语对联,都有涉及。先生着眼于普及,因此各讲都以简明通俗为主。
展开
作者简介
    黄济,原名于鸿德,山东即墨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研究会第二、三、四届副理事长。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长期从事教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教育学讲授提纲》、《教育哲学》、《教育哲学通论》、《历史经验与教育改革》、《雪泥鸿爪——黄济教育文集》、《诗词学步》,主编有《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概论》、《当代教师百科》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国学十讲》是黄济先生于望几之年所作。先生自幼习学国学,对国学经典有着独特而深刻的理解。《国学十讲》共分十讲,从蒙学读物到四书五经,从诸史到诸子。从诗词文章到谜语对联,都有涉及。先生着眼下普及,各讲都以简明通俗为务。同时。辅以先生丰厚的生活阅历及多年来的思号,文中常有发人深省的论述和独辟蹊径的解读。为了方便热心国学的读者找到学习的门径,先生特于书后附义数篇。以期有益于读者。有意于国学者,完全可以以此书作为探求国学精义的入门。
展开
精彩书摘
    北魏到周、齐,在文化上继续发展;晋朝南迁,文化南移,接着是宋、齐、梁、陈四朝的更替,江南文化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汉化与胡化的相互融合中,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新发展。五、隋、唐时期隋代由于时间较短,隋文帝统一南北,于581年建立隋朝,传隋炀帝,至618年隋亡,还不到40年。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在文化的发展上不及前代,但有一点是值得提出的,就是建立起科举制,取代了从汉代起到魏晋大盛的察举制,打破了门第传承之风,扩大了人才选拔的途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大创举,被西方誉为中国的“五大发明”之一。
    一提到科举制,自然就会联想到清代末年“废科举”的斗争和“八股文”的流弊。实际上,科举的建制,打破了原有的世袭制度的旧习和察举制的流弊,初步体现出为学和为官方面的公平竞争,在当时对促进文化的发展和人才的选拔,起了极为积极的作用。无怪乎唐太宗在端门看到新选的进士鱼贯而出的时候,欣喜地大呼:“天下英雄尽人吾彀中矣!”关于对“八股文”的评价,这个问题留待后面去讲。
    察举制与科举制,在历史上曾轮换使用或兼用,一直影响至后世。今天的考试和推荐还保留着它的一些痕迹。历史经验,值得注意。
    下面着重讲讲唐代在文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一)唐诗:唐诗、宋词、元曲,成为唐、宋、元三朝的主导文学。诗的发展到唐时大盛,而且已形成了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严格的格律形式,即所谓“律诗”,一直沿用至今。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讲 中国经典文化源流概述
一、远古至夏、商、周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
三、两汉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时期
六、宋与辽、金时期
七、元、明、清时期
八、“五四”时期和新文化运动

第二讲 蒙养教育与蒙养教材
一、蒙养教育
二、蒙养教材

第三讲 解读《四书》
一、《论语》简释
二、《孟子》简释
三、《大学》简释
四、《中庸》简释

第四讲 解读诸经
一、《诗经》简释
二、《书经》简释
三、《易经》简释
四、《周礼》、《仪礼》与《礼记》简释
五、《春秋》“三传”简释
六、《孝经》简释

第五讲 诸子简介
一、老子
二、庄子
三、墨子
四、荀子
五、韩非子
六、孙子

第六讲 读史
一、《史记》
二、《汉书》
三、《资治通鉴》
四、《续资治通鉴》
五、纪事本末
六、《魏书》和《新五代史》

第七讲 文、赋解说
一、关于“文”的分类、选文及简析
二、关于“赋”的简释及其选篇的评析
三、几点结束语——古典文、赋对写作的启示
附:学规与家规选介
一、学规
二、家规

第八讲 诗词解说
一、诗的沿革和格律
二、词的形成和格律
三、诗词写作浅识

第九讲 曲、杂剧选介
一、曲与杂剧的产生和发展
二、散曲
三、杂剧
四、有关京剧的几点评议

第十讲 小说选介
一、小说概述
二、小说选评
三、几点补叙和结语
附:楹联与谜语选介
谜语功能析
后记
附录
如何看待“国学热”
再谈如何看待“国学热”
三论“国学热”
《中华传统文化与青少年素质教育研究》读后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