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文化篇
《论语》——流传千年的儒家经典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合称为东周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新旧交替、剧烈变革的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整个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便是重视礼乐的教化。但到了春秋末期,随着新旧制度的剧烈变革,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父子相篡、兄弟相残的事情屡见不鲜。从前是天子统帅诸侯,“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现在这些权力都落到诸侯手里,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总之, “周之子孙日失其序”,以周天子为“天下之宗”的宗法等级统治体系四分五裂,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
与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变革相适应,这一时期思想文化上也出现了剧变。从西周开始,官府一直垄断、控制着教育和文化传播,形成了所谓“学在官府”的文化局面。春秋以后,这种局面有所改观。大量丧失地位的“文化官”带着文化走向了民间,文化开始“下移”。在这一过程中,一个新的阶层——“士”形成了。尽管“士”的成分复杂,有文士、武士、方士、法术之士、隐者、辩者等,但他们突破血缘门第的限制进入仕途,推动了各地文化的繁荣,特别是促进了独立的思想学派的产生。从最初的孔墨显学,到诸子蜂起,道家、法家、名家、农家、兵家、纵横家,各个学派纷纷发展起来,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上,“道尧舜之道”,在个人修养上强调理想人格的修炼,在政治上主张仁政,从而形成了儒家思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