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cdma2000 1xEV-DO Rev.A系统、接口与实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5216205
  • 作      者:
    杨峰义主编
  • 出 版 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全力打造<br>    关注3G FDD的一个重要分支:cdma2000Rev.A版本<br>    从空中接口→呼叫流程→系统架构→指标体系<br>    供您参考、为您解惑、助您提升<br>    服务3G移动通信产业大发展<br>    推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大创新
展开
内容介绍
    《cdma2000 1x EV-DO Rev.A系统、接口与实现》主要介绍cdma2000 1x EV-DO Rev.A无线网络技术方面的规范、设备和信令流程,内容包括空中接口、IOS接口与呼叫流程、无线接入子系统、QoS保障机制、无线指标体系与参数、CDMA后续演进等方面。<br>    《cdma2000 1x EV-DO Rev.A系统、接口与实现》可供从事CDMA规划、网络建设、运营维护等方面的技术或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读物。
展开
精彩书摘
    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是在军事通信的扩频通信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无线通信技术。CDMA技术的原理是基于扩频技术,将需要传送的具有一定信号带宽的信息数据,用一个带宽远大于信号带宽的伪随机序列进行调制,使原始数据信号的带宽被扩展,再经载波调制后发送出去。接收端使用完全相同的伪随机序列,与接收的宽带信号做相关处理,把宽带信号换成原信息数据的窄带信号即解扩,以实现信息通信。<br>    早在20世纪40年代,扩频通信就应用于军事通信中以起到抗干扰的作用,但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建议将扩频通信用于蜂窝移动通信系统中。CDMA技术在蜂窝系统中的应用几乎是和TDMA技术同时被提出来的,但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其中的最主要原因在于:理论上CDMA系统的基站接收机只有在所有用户的接收信号电平都相同的情况下,才能达到系统最大的容量;当一个用户的接收信号电平过高时,虽然自身的通信质量可能更好,但是对其他用户就是一个更大的干扰,而在实际的蜂窝网络中,由于不同用户到基站接收机间的距离不同,在用户发射功率相同的情况下,基站接收到的用户信号也有很大差异。统计意义上讲,近端用户信号电平可能较高,远端用户的信号电平就很低,近端用户可以保证良好的通信质量,但对远端用户会产生较强干扰(这种效果就是所谓的“远近效应”问题)。在CDMA系统中,为保证系统可以有最大的容量,同时每个用户都能获得相同的通信质量,必须在对每个用户保证相同的业务质量的前提下(业务种类也相同时),对其发射功率进行精确限定,使得基站接收机接收到的不同用户的信号电平相同;同时由于用户可能随时处在移动状态,通信信道情况可能随时会发生变化,要求发射功率还要能够根据信道的变化情况快速进行调整,也就是说CDMA系统需要有高速、精确的功率控制,否则整个系统将难以理想地工作甚至出现系统崩溃。在FDMA和FDMA系统中,虽然也存在远近效应问题,但是由于不同用户在频域或者时域上是正交的,用户间的这种干扰可以完全消除,因而对功率控制的精度就没有必要严格限定。而在码域,由于不同码道伪随机序列间的互相关不可能完全为零,因此这种干扰问题就变得十分突出。这种高速、精确的功率控制技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还难以有效解决。
展开
目录
第1章  CDMA技术的发展<br>1.1  概述<br>1.2  CDMA技术的标准演进<br>1.2.1  IS-95<br>1.2.2  cdma2000<br>1.2.3  cdma2000 1x EV<br>1.3  CDMA系统的几个基本参数<br>1.3.1  CDMA系统时间[3]<br>1.3.2  CDMA网络的PN offset<br>1.3.3  CDMA系统工作频段<br>参考文献<br>第2章  x EV-DO Rev.A空中接口<br>2.1  EV-DO Rev.A空中接口协议结构<br>2.1.1  空中接口协议栈模型<br>2.1.2  空口协议通信方式<br>2.1.3  协议状态及实例<br>2.2  物理层<br>2.2.1  物理层分组格式<br>2.2.2  前向信道<br>2.2.3  反向信道<br>2.3  MAC层<br>2.3.1  MAC层协议功能<br>2.3.2  控制信道MAC协议<br>2.3.3  接入信道MAC协议<br>2.3.4  前向业务信道MAC协议<br>2.3.5  反向业务信道MAC协议<br>2.4  安全层<br>2.4.1  安全层协议功能<br>2.4.2  数据封装<br>2.4.3  安全协议<br>2.4.4  密钥交换协议<br>2.4.5  加密协议<br>2.4.6  鉴权协议<br>2.5  连接层<br>2.5.1  连接层协议功能<br>2.5.2  数据封装<br>2.5.3  空中链路管理协议<br>2.5.4  初始化状态协议<br>2.5.5  空闲状态协议<br>2.5.6  连接状态协议<br>2.5.7  路由更新协议<br>2.6  会话层<br>2.6.1  会话层协议功能<br>2.6.2  会话管理协议<br>2.6.3  地址分配协议<br>2.6.4  会话配置协议<br>2.6.5  多模能力发现协议<br>2.7  流层<br>2.7.1  流层协议功能<br>2.7.2  缺省流层协议<br>2.7.3  通用虚拟流协议<br>2.8  应用层<br>2.8.1  缺省信令应用<br>2.8.2  缺省分组应用<br>2.8.3  多流分组应用(MFPA)<br>参考文献<br>第3章  IOS接口与呼叫流程<br>3.1  IOS概述<br>3.1.1  参考模型<br>3.1.2  x EV-DO的微移动性和宏移动性<br>3.1.3  IOS支持的业务特性<br>3.2  主要IOS接口功能<br>3.2.1  A8/A9接口功能<br>3.2.2  A10/A11接口功能<br>3.2.3  A12接口功能概述<br>3.2.4  A13接口功能概述<br>3.2.5  A16、A21接口功能概述<br>3.3  x EV-DO数据呼叫流程<br>3.3.1  分组数据会话状态<br>3.3.2  x EV-DO数据呼叫流程概述<br>3.3.3  涉及AT的主要数据呼叫流程<br>参考文献<br>第4章  cdma2000 1x EV-DO Rev.A无线接入网络<br>4.1  概述<br>4.1.1  cdma2000 1x EV-DO Rev.A系统模型<br>4.1.2  基本网络模型<br>4.1.3  无线接入网<br>4.2  BSC功能与系统架构<br>4.2.1  BSC功能<br>4.2.2  BSC系统架构<br>4.2.3  操作维护管理<br>4.3  BTS功能与系统架构<br>4.3.1  BTS功能介绍<br>4.3.2  系统架构<br>4.3.3  主要模块的工作原理<br>4.3.4  CPRI接口<br>4.3.5  基站功放线性化技术[11]<br>参考文献<br>第5章  QoS保障机制<br>5.1  概述<br>5.2  x EV-DO Rev.A端到端QoS架构<br>5.3  x EV-DO Rev.A接入网的QoS机制<br>5.3.1  多流映射关系<br>5.3.2  承载映射的处理<br>5.3.3  多流映射流程<br>5.3.4  接入网定义的QoS属性参数<br>5.4  x EV-DO Rev.A空中接口的QoS机制<br>5.4.1  空中接口定义的QoS属性参数<br>5.4.2  空中接口QoS的协商和激活流程<br>5.4.3  空中接口QoS的撤销和去激活流程<br>5.5  x EV-DO Rev.A的QoS控制策略<br>5.5.1  准入控制<br>5.5.2  负载控制<br>5.5.3  流量控制<br>5.5.4  无线资源管理或预留<br>5.5.5  前向调度<br>5.5.6  反向调度<br>5.6  x EV-DO Rev.A QoS解决方案<br>5.6.1  用户间(Inter-user) QoS<br>5.6.2  用户内(Intra-user) QoS<br>5.6.3  用户间QoS和用户内QoS之间的关系<br>参考文献<br>第6章  x EV-DO Rev.A无线网络性能指标体系与系统参数<br>6.1  x EV-DO Rev.A的无线网络性能指标体系<br>6.1.1  概述<br>6.1.2  会话性能指标<br>6.1.3  接入鉴权性能指标<br>6.1.4  寻呼性能指标<br>6.1.5  连接性能指标[2]<br>6.1.6  移动性能指标<br>6.1.7  覆盖性能指标<br>6.1.8  话务性能指标<br>6.1.9  数据流量性能指标<br>6.1.10  资源占用率指标<br>6.2  x EV-DO Rev.A网络系统参数<br>6.2.1  系统参数<br>6.2.2  信道参数<br>6.2.3  切换参数<br>6.2.4  功控参数<br>6.2.5  前向调度参数<br>6.2.6  反向调度参数<br>6.3  小结<br>参考文献<br>第7章  CDMA网络后续演进<br>7.1  无线接入网络演进[1]<br>7.1.1  概述<br>7.1.2  x/EV-DO增强型技术[2],[3]<br>7.1.3  LTE技术[4],[5]<br>7.2  CDMA核心网络向演进分组系统(EPS)网络架构演进[6]<br>7.2.1  概述<br>7.2.2  CDMA网络分阶段向EPS演进<br>7.3  CDMA与E-UTRAN业务互操作技术[12]<br>7.3.1  引言<br>7.3.2  E-UTRAN-eHRPD互操作<br>7.3.3  E-UTRAN和1x互操作(SRVCC)<br>7.3.4  E-UTRAN和1x RTT CS互操作(CS Fallback)<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