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移动无线传感器网:原理、应用和发展方向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281832
  • 作      者:
    (印)Rajeev Shorey[等]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产业界最优秀的精英分子都投身于无线网络。<br>    《移动无线传感器网:原理、应用和发展方向》代表了当前无线网络中大量当前问题的最深入思考和解决方案。涵盖内容包括无线网络、多跳无线网络和传感器网络。《移动无线传感器网:原理、应用和发展方向》为读者们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架构、协议、建模、分析和解决方案的深邃而全面的指导内容。《移动无线传感器网:原理、应用和发展方向》也强调经济问题.市场趋势,正在出现的、前沿的应用以及新的范型,如RFID中间件、智能家庭设计以及泛在计算环境中的“应需商务”。<br>    《移动无线传感器网:原理、应用和发展方向》分成三个不同部分<br>    ·WLAN和多跳无线网络中的最新技术进展;<br>    ·传感器网络中的最新技术进展和研究成果;<br>    ·中间件、应用和新的范型。<br>    在形成这本集体性的著作时,编辑们强调两个目标:<br>    ·帮助读者们架起实践和理论之间的桥梁,并理解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br>    ·帮助读者们架起无线网络不同类型之间的桥梁,并理解无线网络类型之间的关系和普遍联系。<br>    《移动无线传感器网:原理、应用和发展方向》各章节由多国研究人员和应用人员组成的一个团队撰写,他们是其领域中的专家和趋势的领军性人物。这些章节代表了产业公司和学术界,包括IBM公司、新加坡国立大学、松下公司、Intel公司和首尔国立大学的研究现状。需要跟踪新研究并利用无线网络中最新技术的学生、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将发现这本书是必不可少的,《移动无线传感器网:原理、应用和发展方向》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即现在产业界处在哪里、它面对的挑战是什么以及它将走向何方。
展开
作者简介
    Rajeev Shorey博士领导着印度班加罗尔通用汽车(GM)研究实验室的Telematics研究组。1998年-2005年9月,他是IM印度研究实验室的研究成员。他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持有5项美国专利。Shorey博士是新德里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的副教授。<br>    A.Ananda博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发表了80篇以上的技术文章,是InnvoSystems Pre公司的创建人之一。Mun Choon Chan博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发表了20篇以上的技术文章,持有4项专利。Wei Tsang Ooi博士是新加坡国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副教授,他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多媒体和分布式应用方面。
展开
内容介绍
    《移动无线传感器网:原理、应用和发展方向》重点讨论当前无线、移动和传感器网络中人们关注的主要专题,包括如下方面:网络架构、协议、建模和分析,以及应用、解决方案和正在出现的新体制。《移动无线传感器网:原理、应用和发展方向》分为逻辑上不同的三个部分:第Ⅰ部分描述无线局域网(WLAN)和多跳无线网络技术的最新进展;第Ⅱ部分专述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第Ⅲ部分讲述的专题是RFID中间件、智能家庭环境、移动网络中的安全和应需商务。<br>    《移动无线传感器网:原理、应用和发展方向》可以作为希望跟踪无线通信技术的最新研究和进展,但没有时间或耐心阅读大量文章和规范的学生、研究人员和实践人员的重要参考书。本书对于正在寻找这个领域中开放问题的研究生而言,将会非常有用。另外,本书也可作为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专业人员、设计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展开
精彩书评
    对于一名具有良好知识背景的读者(如学生及实践人员),这本书是移动网络中最近工作中及时的、值得一读的全面综述。该书突出了目前面临的一些机遇和挑战,这些机遇和挑战将伴随着当前WLAN及下一代网状网和多跳网络这两种网络的部署而来。<br>    ——Henning SchulzriIIile计算机科学系 教授系 主任 哥伦比亚大学,纽约,美国
展开
精彩书摘
    1.3.3 无线侧测量研究<br>    如1.2节所描述的,无线侦听是复杂的,因此WLAN无线侧的大型测量研究只有几项。<br>    在两项wLAN研究中,Yeo等人考察了实施无线侧测量的困难性。为了估计发生于无线侧测量中的丢失量,他们采用了3台无线侦听器,将测量结果与一台有线侦听器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其中SNMP以1min间隔轮询无线侦听器。报文发生器用来在主机之间发送UDP(用户数据报协议)报文(以顺序号标记),所有主机都处在相同信道上。他们发现3台侦听器对无线媒介具有不同观察点。在俘获来自AP流量方面,所有侦听器都是成功的,而在俘获来自客户端流量方面,则不尽如人意,原因是AP可能具有较大型和较强功率的天线,客户端则可能到处移动,并最终移出一台侦听器的无线范围。平均而言,侦听器可观察到来自AP的99.4%报文,而仅观察到来自客户端的80.1%报文。通过合并来自3台无线侦听器的跟踪数据,俘获率得以提高,提高到有线侦听器所观察到流量的99.34%。来自这项研究的一项建议是,应该将1台侦听器放置于被监视AP的附近,其他的侦听器尽可能地放置于客户端被预测位置的附近。<br>    在一项后续的试验中,Yeo等人考察测量了马里兰(Maryland)大学计算机科学系的7个AP。其中他们使用了3台无线侦听器,这些侦听器配置有被置于监视模式的0rinoco 802.11b NIC,网卡锁定在信道6上,并配置为使用Prism2文件格式俘获802.11帧。这使3个AP可监视信道6的使用情况。这项研究持续了2个星期,因为侦听器用光了磁盘空间而存在一段测量数据空白。<br>    这项研究将重点放在PHY/MAc层,原因是研究仅在使用无线侦听器时才可实现。在单个AP观察到的最大吞吐量仅有1.5Mbit/s,这是由于在3个AP间共享的信道上的冲突导致的。传输错误的等级,即重传帧数除以帧总数是天天变化的,但在无线主机发送到1个AP的数据中存在更多的传输错误,而从1个AP发送的数据中不是这种情形(传输错误较少)。通过检查帧的类型,他们发现数据帧占侦听帧的50.7%,信标帧占46.5%。关联和去关联响应帧倾向于以最高数据速率,即11Mbit/s发送,而对应的请求帧则以1Mbit/s发送。802.11标准没有规定响应帧的行为,由于无线主机以较高速率发送响应,所以许多响应帧没有到达客户端,从而需要重发。其他管理帧,包括探查响应和功率节省轮询,也经常需要重发。对于数据帧,可采用常见的几种数据速率,平均数据速率是5.1Mbit/s。     ……
展开
目录
    译者序<br>    专家推荐<br>    前言<br>    原书序<br>    第Ⅰ部分 WLAN和多跳无线网络技术的最新进展<br>    第1章 无线局域网的测量<br>    1.1 简介<br>    1.2 测量工具<br>    1.2.1 sys109<br>    1.2.2 SNMP<br>    1.2.3 认证日志<br>    1.2.4 网络侦听<br>    1.2.5 无线侦听<br>    1.2.6 客户端工具<br>    1.2.7 其他需考虑的因素<br>    1.3 测量研究<br>    1.3.1 校园WLAN<br>    1.3.2 企业WLAN<br>    1.3.3 无线侧测量研究<br>    1.3.4 讨论<br>    1.4 小结<br>    1.4.1 无线测量检查清单<br>    参考文献<br>    <br>    第2章 了解校园无线网络的使用情形<br>    2.1 简介<br>    2.2 相关研究工作<br>    2.3 网络环境<br>    2.4 方法<br>    2.4.1 记录认证日志<br>    2.4.2 收集跟踪数据<br>    2.4.3 匿名化处理<br>    2.4.4 分析<br>    2.5 结果<br>    2.5.1 ACS日志结果<br>    2.5.2 漫游模式<br>    2.5.3 跟踪数据<br>    2.6 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3章 IEEE802.1 1WLAN的QoS保障<br>    3.1 简介<br>    3.2 相关研究工作<br>    3.3 遗留的DCF<br>    3.4 QoS保障的双队列方案<br>    3.5 用于提供QoS的逐渐成熟的IEEE802.11e<br>    3.5.1 EDCA<br>    3.5.2 基于竞争的接纳控制<br>    3.6 VoIP和IEEE802.1 1b的接纳控制容量<br>    3.6.1 VolP<br>    3.6.2 802.1 1bVolP接纳控制容量<br>    3.7 比较性的性能评估<br>    3.7.1 VoIP接纳控制容量<br>    3.7.2 单队列和MDQ的比较<br>    3.7.3 MDQ和EDCA的比较<br>    3.7.4 EDCA默认访问和PIFS访问<br>    3.7.5 抖动性能比较<br>    3.8 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4章 移动自组织网络功率控制<br>    4.1 简介<br>    4.1.1 IEEE802.1 1方法中的缺陷<br>    4.1.2 传输范围选择做出的折中<br>    4.2 能量定向的功率控制方法<br>    4.2.1 仅用于数据报文的TPC<br>    4.2.2 功率感知的路由协议<br>    4.2.3 PARP/SIMPLE方法的限制<br>    4.3 TPC:MAC视点<br>    4.3.1 拓扑控制算法<br>    4.3.2 干扰感知的MAC设计<br>    4.3.3 干扰感知的MAC协议<br>    4.3.4 移动性和功率控制说明<br>    4.3.5 其他TPC方法<br>    4.4 互补方法及其优化<br>    4.4.1 传输速率控制<br>    4.4.2 定向天线<br>    4.4.3 基于CDMA自组织网络的TPC<br>    4.5 功率节省模式<br>    4.6 小结和开放问题<br>    致谢<br>    参考文献<br>    <br>    第5章 多跳无线网络中能量高效、可靠报文传递的路由算法<br>    5.1 简介<br>    5.1.1 底层无线网络模型<br>    5.1.2 路线图<br>    5.2 相关工作<br>    5.3 能量开销分析和最小能量路径<br>    5.3.1 EER情形中最优的能量最小路径<br>    5.3.2 HHR情形中最优的能耗最低路径<br>    5.4 最小能量可靠路径的链路开销指派<br>    5.4.1 逐跳重传<br>    5.4.2 端到端重传<br>    5.5 最小能量路径的性能评估<br>    5.5.1 链路错误建模<br>    5.5.2 度量指标<br>    5.5.3 仿真结果<br>    5.6.应需路由协议的适应性调整<br>    5.6.1 估计链路错误率<br>    5.6.2 AODV及其改进<br>    5.6.3 路由发现<br>    5.7 应需协议扩展的性能评估<br>    5.8 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Ⅱ部分 传感器网络的最新进展和研究成果<br>    第6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检测、能量和鲁棒性<br>    6.1 简介<br>    6.2 模型描述<br>    6.2.1 无线传感器典型网络<br>    6.2.2 无线传感器网络简化模型<br>    6.2.3 三种运行方案<br>    6.3 分析<br>    6.3.1 扣心化方案<br>    6.3.2 分布式方案<br>    6.3.3 量化方案<br>    6.4 检测性能<br>    6.4.1 三种方案的比较<br>    6.4.2 最优与次优<br>    6.4.3 中心化方案与分布式方案<br>    6.5 能量效率分析<br>    6.5.1 能耗模型<br>    6.5.2 数值结果<br>    6.6 鲁棒性<br>    6.6.1 攻击1:节点破坏<br>    6.6.2 攻击2:观察数据删除<br>    6.7 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7章 使用传感器网络的移动目标跟踪<br>    7.1 简介<br>    7.2 目标定位方法<br>    7.2.1 传统的跟踪方法<br>    7.2.2 使用二元传感器进行跟踪<br>    7.2.3 与特殊传感器有关的其他方法<br>    7.3 支持分布式跟踪的协议<br>    7.3.1 目标定位应用中用于跟踪初始化和维护的分布式组管理<br>    7.3.2 跟踪树管理<br>    7.4 分布式跟踪的网络架构设计<br>    7.4.1 目标跟踪的部署优化<br>    7.4.2 目标跟踪的功率保留<br>    7.4.3 使用层次网络、宽带传感器网络的目标跟踪<br>    7.5 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8章 现场收集数据的无线传感器网络<br>    8.1 简介<br>    8.2 能量约束施加的寿命限制<br>    8.3 网络和通信架构施加的吞吐量限制<br>    8.4 开放问题<br>    8.5 小结<br>    致谢<br>    参考文献<br>    <br>    第9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覆盖和连通性问题<br>    9.1 简介<br>    9.2 覆盖和连通性<br>    9.3 数学架构<br>    9.4 基于暴露路径的覆盖<br>    9.5 基于传感器部署策略的覆盖<br>    9.6 其他策略<br>    9.7 小结<br>    致谢<br>    参考文献<br>    <br>    第1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存储管理<br>    10.1 简介<br>    10.2 存储管理的动机:应用种类<br>    10.3 预备知识:设计考虑.目标和存储管理组件<br>    10.4 存储的系统支持<br>    10.5 协作存储<br>    10.6 索引和数据检索<br>    10.7 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11章 传感器网络的安全<br>    11.1 简介<br>    11.2 资源<br>    11.3 安全<br>    11.4 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Ⅲ部分 中间件、应用和新范例<br>    第12章 WinRFID:支持基于射频识别应用的中间件<br>    12.1 简介<br>    12.2 RFID中间件<br>    12.3 WINMEC的RFID生态系统研究<br>    12.4 小结<br>    参考文献<br>    <br>    第13章 设计智能环境:基于学习和预测的一个范例<br>    13.1 简介<br>    13.3 MavHome智能家庭<br>    13.4 通过学习和预测的自动化方法<br>    13.5 MavHome实现<br>    13.6 实践<br>    13.7 小结<br>    致谢<br>    参考文献<br>    <br>    第14章 在移动网络中增强安全性所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br>    14.1 简介<br>    14.2 MIPv6中的操作重定向攻击<br>    14.3 密码学原语操作<br>    14.4 用于认证绑定更新消息的协议<br>    14.5 小结和未来方向<br>    参考文献<br>    <br>    第15章 应需商务:全球泛在生态系统面临的网络挑战<br>    15.1 简介<br>    15.2 应需商务<br>    15.3 面向服务架构<br>    15.4 一般问题<br>    15.5 小结<br>    致谢<br>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