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显示器件技术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8068481
  • 作      者:
    于军胜主编
  • 出 版 社 :
    国防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显示器件技术》对当今主流的平板显示技术作了较为全面的叙述和深入浅出的介绍,全书共分8章。第1章介绍显示技术的相关基础知识,第2章-第8章分别对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液晶显示器(LCD)、发光二极管(LE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LED)、无机电致发光显示器(ELD)、场致发射显示器(FED)、荧光显示(VFD)、立体显示和投影显示的原理、器件结构、制作工艺和驱动电路作了全面的介绍。<br>    《显示器件技术》是在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显示物理”课程讲义的基础上,结合目前平板显示的状况,对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专业多年的教学、科研和实验成果总结编写而成的。《显示器件技术》既可作为大专院校光电子技术、物理电子技术、通信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广大科技工作者、工程技术和研发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尺寸高分辨力、逐行扫描的视频全彩色图像是最困难的,可以说是对显示器质量指标的最严格检验。一种显示器要在平板显示器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必须具备显示大尺寸全彩色高分辨力视频图像的能力。反之,只要上述4条中有一条达不到,就进入不了显示技术的主流领域。<br>    其他分类方式还有按显示材料(固体、气体、液体、等离子体、液晶),按显示结构(瓶颈状、平板状)及按驱动方式(静态、动态、矩阵)等进行分类。<br>    1.2 光度和色度<br>    电子显示技术的主要作用是在将电信号或原本是图像的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经处理传输后再变成光信号并作用于人的视觉系统,因此,不仅要了解显示电子学的有关问题,还要了解人的视觉生理和心理特性。显示技术必须首先考虑人眼的视觉特性,因此,人眼的视觉空间特性和时间特性以及光度学基本概念是研究显示技术的必备知识。<br>    显示器显示的图像是供人眼观看的,因此图像的参数应满足人眼的生理特征和心理要求。在人机系统中,人和机器同是系统的组成部分。要使两者顺利地交换大量的信息,除了要了解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之外,还必须研究人的潜在能力,以便发挥人机系统的最大效率。视觉生理的研究在显示技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为显示参数的选择提供重要依据。<br>    1.2.1 视觉系统介绍<br>    人眼的形状为椭球体,其前后直径约为24mm~25mm,横向直径约为20mm,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眼球包括屈光系统和感光系统两部分。<br>    眼球的屈光系统可以控制进入眼球内的光通量,还可以自动聚焦使外界的物体能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楚的图像。感光系统主要由视网膜构成,视网膜为眼球的最内层。它为一透明薄膜,由视觉感光细胞一锥体细胞与杆体细胞组成。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如图1-3所示。在中央窝,主要是锥体细胞,每平方毫米有140000个~160000个。离开中央窝,锥体细胞急剧减少,而杆体细胞迅速增加,在离开中央窝20~的地方,杆体细胞数量最多。视网膜上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的这种分布状态,使得视网膜的中央部位与边缘部位具有不同的视觉功能。<br>    对人眼进行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执行着不同的视觉功能。由于它们所含的感光物质不同,锥体细胞的感光灵敏度低,在亮度3cd/m。以上的光亮度条件失去作用,它能够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这叫锥体视觉,为明视觉:杆体细胞只能在黑暗的条件下(亮度为0.001cd/m。以下)作用,这叫杆体视觉,也称为暗视觉。如果亮度介于明视觉与暗视觉所对应的亮度水平之间,视网膜中的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同时起作用,则称为介视觉或中问视觉。显然,明视觉的视场较小,一般规定为2。;暗视觉的视场较大,一般应大于4。
展开
目录
第1章 显示技术基础<br>1.1 概述<br>1.1.1 显示技术<br>1.1.2 显示技术的发展史<br>1.1.3 显示技术分类<br>1.2 光度和色度<br>1.2.1 视觉系统介绍<br>1.2.2 电磁辐射和光的度量<br>1.2.3 表色系和色度图<br>1.3 图像的分辨力特性<br>1.3.1 临界分辨力<br>1.3.2 空间调制传递函数<br>1.3.3 分辨力与清晰度<br>1.4 显示器件画面质量评价<br>1.5 视频接口<br>1.5.1 复合视频接口<br>1.5.2 S-Video接口<br>1.5.3 YPbPr/YCbCI色差接口<br>1.5.4 VGA接口<br>1.5.5 DVI接口<br>1.5.6 HDMI接口<br>1.5.7 BNC接口<br>1.5.8 小结<br>1.6 平板显示器件的驱动电路原理<br>1.6.1 平板显示器件的基本结构<br>1.6.2 F板显示器件专用控制、驱动集成电路<br>习题1<br>参考文献<br><br>第2章 等离子体显示<br>2.1 概述<br>2.1.1 等离子体显示器发展<br>2.1.2 等离子体显示的特点<br>2.2 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br>2.2.1 雷电、极光等自然现象<br>2.2.2 “等离子体”名称的发明<br>2.2.3 等离子体的基本概念<br>2.3 气体放电的物理基础<br>2.3.1 带电粒子的产生<br>2.3.2 原子的激发和电离<br>2.3.3 分子的激发与离解、电离<br>2.3.4 低压气体放电<br>2.3.5 辉光放电<br>2.3.6 汤生放电理论<br>2.3.7 帕邢定律和放电着火电压<br>2.4 交流等离子体显示(AC-PDP)<br>2.4.1 单色AC-PDP<br>2.4.2 彩色AC-PDP<br>2.5 PDP制造工艺<br>2.5.1 前基板制作工艺<br>2.5.2 后基板制作工艺<br>2.5.3 总装工艺<br>2.6 彩色AC-PDP的驱动技术<br>2.6.1 ADS驱动技术<br>2.6.2 ALIS驱动技术<br>2.7 PDP的应用<br>习题2<br>参考文献<br><br>第3章 液晶显示<br>3.1 绪论<br>3.1.1 液晶显示器发展历史<br>3.1.2 液晶的发展过程<br>3.1.3 液晶显示器的特点<br>3.2 液晶及其分类<br>3.2.1 热致液晶<br>3.2.2 溶致液晶<br>3.3 液晶的物理特性<br>3.3.1 指向矢(Director)<br>3.3.2 有序参数<br>3.3.3 液晶的连续体理论<br>3.3.4 液晶的光学性质<br>3.4 液晶显示器的基本结构及其制备<br>3.4.1 液晶显示器件基本结构<br>3.4.2 液晶显示器的主要性能参量<br>3.4.3 液晶显示器的主要材料<br>3.4.4 液晶显示器的主要制作工艺<br>3.4.5 彩色滤色膜<br>3.5 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模式及其工作原理<br>3.5.1 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器件(TN-LCD)<br>3.5.2 超扭曲向列型液晶显示器件(STN-LCD)<br>3.5.3 宾主效应液晶显示器件(GH-LCD)<br>3.5.4 相变液晶显示器件(PC-LCD)<br>3.5.5 电控双折射液晶显示器件(ECB-LCD)<br>3.6 液晶显示器件的驱动技术<br>3.6.1 液晶显示器件的电极排列<br>3.6.2 静态驱动技术<br>3.6.3 液晶显示器件的动态驱动技术<br>3.7 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件<br>3.7.1 二端有源器件<br>3.7.2 三端有源器件<br>3.8 液晶显示器的新进展<br>3.8.1 TFT一ICD的广视角技术<br>3.8.2 提高响应速度<br>3.8.3 倍频插帧技术<br>习题3<br>参考文献<br><br>第4章 发光二极管(LED)<br>4.1 概述<br>4.1.1 发光二极管<br>4.1.2 发光二极管的开发经历及今后展望<br>4.2 发光二极管的工作原理、特性<br>4.2.1 发光机理<br>4.2.2 电流注入和发光<br>4.2.3 发光效率<br>4.2.4 光输出和亮度<br>4.2.5 调制特性<br>4.2.6 发光二极管和激光二极管<br>4.3 发光二极管的材料<br>4.4 发光二极管的制作工艺技术<br>4.4.1 外延生长技术<br>4.4.2 掺杂技术<br>4.4.3 单元化技术<br>4.4.4 元件制作及组装技术<br>4.5 发光二极管的特性<br>4.5.1 GaP:ZnO红色LED<br>4.5.2 GaP:N绿色LED<br>4.5.3 GaAsP系红色LED<br>4.5.4 GaAsP:N系列黄色、橙色LED<br>4.5.5 GaAlAs系列LED<br>4.5.6 InGaAlP系橙色、黄色LED<br>4.5.7 红外LED<br>4.5.8 蓝色发光二极管<br>4.5.9 LED的可靠性<br>4.6 发光二极管的应用以及发展前景<br>4.6.1 指示灯<br>4.6.2 单片型平面显示器件<br>4.6.3 混合型平面显示器件<br>4.6.4 点矩阵型平面显示器<br>4.7 LED的驱动<br>4.7.1 直流驱动<br>4.7.2 恒流驱动<br>4.7.3 脉冲驱动<br>4.7.4 点阵型LED驱动<br>4.8 发光二极管显示的其他应用<br>4.9 研究课题与展望<br>习题4<br>参考文献<br><br>第5章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br>5.1 引言<br>5.1.1 OLED的发展过程<br>5.1.2 OLED的技术特点<br>5.2 有机电致发光的基本理论<br>5.2.1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本结构<br>5.2.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物理机制<br>5.3 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及薄膜制备<br>5.3.1 有机小分子材料<br>5.3.2 有机聚合物电致发光材料<br>5.3.3 电极材料<br>5.4 OLED器件的制备工艺<br>5.4.1 小分子OLED器件制备工艺<br>……<br><br>第6章 电致发光显示(ELD)<br>第7章 场致发射平板显示器<br>第8章 其他显示技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