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设备检修体制的演变
设备检修就是指为保持或恢复设备的期望功能所进行的技术作业行为,通常包括检查、维护、修理、更新四项任务,其中检查是为了确定和评估设备的实际状态。维护是为了保持设备的期望状态,修理是为了恢复设备的期望状态,更新是更换无法达到期望状态的设备(或部件)。
传统设备检修体制的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事后检修/故障检修(18世纪第一次产业革命)和预防性检修(19世纪二次产业革命)。
事后检修BM,也称故障检修CM,是最早的检修方式。这种检修方式以设备出现功能性故障为判据,在设备发生故障且无法继续运转时才进行维修。显然,这种应急维修属于“被动”维修,明显存在维修不足,其直接后果是不利于设备的正常运行,设备缺乏正常检修所支付的代价就是设备的安全性“失控”,会严重威胁着设备或人身安全。
预防性检修PM,预防性检修经过多年的发展,根据检修技术条件,目标的不同,出现以下5种典型的检修方式。
(1)定期检修TBM。
定期检修在保证设备正常工作中确实起到了直接防止或延迟故障的作用但这种不根据设备的实际状况,单纯按规定的时间间隔对设备进行维修,不可避免会产生“过剩维修”,不但造成设备有效利用时间的损失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甚至会引发维修故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