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三菱Q系列PLC原理与应用设计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284758
  • 作      者:
    满永奎[等]编著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在众多的PLC产品中,三菱公司的Q系列PLC属于大中型PLC中应用较广且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典型应用产品,系统地掌握Q系列PLC的知识对于PLC设计人员和广大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书内容共分9章,全面地介绍了三菱Q系列PLC的有关知识。《三菱Q系列PLC原理与应用设计》在介绍PLC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对Q系列PLC的硬件、指令系统、编程环境、编程方法、程序结构、通信网络等方面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介绍,力图帮助读者全面掌握三菱Q系列PLC的相关内容。
  《三菱Q系列PLC原理与应用设计》既适用于初学者,同时又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参考书和高校相关专业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相关的PLC培训教材使用。
展开
精彩书摘
  2.标准化、模块化
  每个生产PLC的公司几乎都有自己的系列化产品,同一系列的产品指令及使用向上兼容,以满足新机型的推广和使用。为了推动技术标准化的进程,一些国际性组织,如国际电工委员(IEC),不断为PLC的发展制定一些新的标准,对各种类型的产品作一定的归纳或定义,对PLC未来的发展制定了一种方向(或框架)。模块式结构使系统的构成更加灵活、方便;功能明确化,专用化的复杂功能由专门模块来完成。一般的PLC可分为主模块、扩展模块、I/O模块以及各种高性能模块等,每种模块的体积都较小,相互连接方便,使用更简单,通用性更强。主机仅仅通过通信设备向模块发布命令和测试状态,这使得PLC的系统功能进一步增强,控制系统设计进一步简化。
  3.高速化、高性能化
  大型PLC采用多微处理器系统,如有的采用了32位微处理器,可同时进行多任务操作,处理速度提高,存储容量大大增加。PLC的功能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各种控制需要,使计算、处理功能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增强了过程控制和数据处理的功能。另外,PLC还可以代替计算机进行管理、监控。智能I/O组件也将进一步发展,用来完成各种专门的任务(如位置控制、PID调节、远程通信等)。
  4.网络化
  网络链接功能是当代PLC最大的发展趋势,这是信息技术发展对自动化设备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工厂自动化与进行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是计算机集成化制造的基础。计算机与PLC之间,以及各个PLC之间的联网和通信能力的不断增强,使工业网络可以有效地节省资源、降低成本、提高系统可靠性和灵活性,使网络的应用有普遍化的趋势。工业中普遍采用金字塔结构的多级工业网络。与可编程序控制器硬件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工业软件的发展非常迅速,它使系统应用更加简单易行,大大方便了PLC系统的开发人员和操作使用人员。
  1.2 PLC的功能及应用
  1.2.1 PLC的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PLC已从小规模的单机顺序控制发展到包括过程控制、位置控制等场合的所有控制领域,能组成工厂自动化的PLC综合控制系统。现在的PLC一般具有如下主要功能。
  1.开关量逻辑控制功能
  这是PLC的最基本功能之一。逻辑控制功能实际上就是位处理功能,它用PLC的与、或、非指令取代继电器触点串联、并联和其他逻辑连接,实现开关控制、逻辑控制和顺序控制。它既可用于单机控制或多机控制,又可用于自动化生产线的控制。PLC可根据操作按钮、限位开关及其他现场给出的指令信号或检测信号,控制机械运动部件进行相应的动作。
  2.定时/计数控制功能
  定时/计数(TIM/CNT)控制功能是指利用PLC提供的定时器、计数器指令实现对某种操作的定时或计数控制,以取代时间继电器和计数继电器。定时器和计数器的设定值可以在编程时设定,也可以在运行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修改,使用方便灵活。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PLC的发展概况
1.1.1 PLC的由来
1.1.2 PLC的发展简史
1.1.3 PLC的发展趋势
1.2 PLC的功能及应用
1.2.1 PLC的功能
1.2.2 PLC的应用
1.3 PLC的分类和特点
1.3.1 PLC的分类
1.3.2 PLC的特点
1.4 PLC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1.4.1 PLC的基本组成
1.4.2 PLC的简单工作原理
1.5 三菱Q系列PLC概述
1.6 PLC控制系统设计的原则、内容和步骤

第2章 三菱Q系列PLC的硬件系统及内部资源
2.1 Q系列PLC的硬件系统PLC的基本组成
2.1.1 综述
2.1.2 Q系列PLC的组成
2.1.3 Q系列PLC的结构
2.2 各种CPU模块及性能特点
2.2.1 基本型CPU
2.2.2 高性能CPU
2.2.3 多CPU系统
2.2.4 冗余系统
2.3 Q系列CPU的系统参数
2.3.1 系统设定
2.3.2 系统保护
2.3.3 数据锁存及清除
2.3.4 系统监控
2.3.5 中断系统
2.3.6 I/O响应
2.4 Q系列功能模块及地址分配
2.4.1 I/O模块
2.4.2 特殊功能模块
2.4.3 通信模块
2.4.4 I/O地址分配
2.5 Q系列PLC的内部资源
2.5.1 软元件概述
2.5.2 内部用户软元件
2.5.3 内部系统软元件
2.5.4 特殊功能软元件
2.5.5 指针与中断指针
2.5.6 嵌套结构
2.5.7 其他软元件
2.5.8 软元件的使用

第3章 三菱Q系列PLC的指令系统
3.1 编程语言及程序结构
3.1.1 编程语言概述
3.1.2 Q系列PLC的程序结构
3.1.3 存储器的构成
3.1.4 程序文件的构成
3.2 Q系列PLC指令系统的基本知识
3.2.1 Q系列PLC指令系统的数据类型
3.2.2 Q系列:PLC指令系统的数据类型使用方法
3.2.3 指令执行结构
3.2.4 指令执行条件
3.3 计算步数
3.4 Q系列PLC的指令系统
3.4.1 指令类型
3.4.2 顺序指令
3.4.3 基本指令
3.4.4 应用指令
3.4.5 数据链接指令
3.4.6 QCPU指令
3.4.7 冗余系统指令
3.5 特殊说明
3.5.1 索引修改
3.5.2 间接指定
3.5.3 子集处理
3.6 编程注意事项
3.7 编程警告
3.7.1 文件寄存器警告
3.7.2 闪存警告

第4章 Gx DeveIoper编程环境及PLC应用系统设计
4.1 GX Developer概述
4.1.1 软件简介
4.1.2 软件安装
4.1.3 操作界面
4.2 梯形图的编辑和程序标准化
4.2.1 梯形图的创建
4.2.2 梯形图的编辑
4.2.3 程序的标准化
4.3 参数设定
4.3.1 PLC参数设定
4.3.2 网络参数设定
4.3.3 设置远程口令
4.3.4 设置冗余参数
4.4 软元件注释及内存设置
4.4.1 创建软元件注释
4.4.2 删除软元件注释
4.4.3 设置注释类型
4.4.4 设置注释范围
4.4.5 软元件的内存设置
4.5 程序的读取/写入、调试及运行监视
4.5.1 PLC的连接设置
4.5.2 程序的读取/写入
4.5.3 程序的调试
4.5.4 程序的运行监视
4.6 故障诊断
4.6.1 CPU诊断
4.6.2 网络诊断
4.6.3 CC-Link、CC-Link/LT诊断
4.6.4 以太网诊断
4.6.5 系统监视
4.6.6 在线模块更换

第5章 Gx Simulator模拟功能及应用
5.1 GX Simulator概要
5.1.1 GX Simulator的特点
5.1.2 GX Simulator的功能
5.1.3 GX Simulator的运行环境
5.1.4 GX Simulator的注意事项
5.2 Gx Simlllator的基本操作
5.2.1 从安装到调试的过程
5.2.2 GX Simulator初始化
5.2.3 GX Simulator初始操作画面
5.2.4 GX Simulator的结束方法
5.2.5 GX Simulator的原理流程图
5.3 模拟外部机器运行的I/O系统设定功能
5.3.1 I/O系统设定流程图
5.3.2 I/O系统设定窗口的基本操作
5.3.3 时序图输入设定
5.3.4 软元件值输入设定
5.3.5 I/O系统设定的执行
5.3.6 模拟外部I/0系统设定的其他操作
5.3.7 I/O系统设定示例
5.4 串行通信功能
5.4.1 串行通信功能的操作顺序
5.4.2 串行通信功能的基本操作
5.4.3 串行通信功能的窗口构成
5.4.4 传送规格
5.4.5 通信状态
5.5 软元件监测功能
5.5.1 软元件内存监测功能的基本操作
5.5.2 软元件监视功能
5.5.3 时序图的监测
5.5.4 其他操作
5.5.5 时序图中软元件的可用性
5.5.6 监测示例
5.6 工具功能
5.6.1 保存软元件存储器/缓冲存储器内容
5.6.2 读取软元件存储器/缓冲存储器内容
5.7 应用举例

第6章 PLC的通信与网络
6.1 通信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6.2 数据通信
6.2.1 数据传输方式的分类
6.2.2 线路通信方式和传输速率
6.2.3 差错控制方式和检错码
6.2.4 传输介质
6.2.5 串行通信接口标准
6.2.6 PLC的通信协议
6.3 PLC网络概述
6.3.1 计算机网络简介
6.3.2 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
6.4 局域网的基本知识
6.4.1 网络拓扑结构
6.4.2 通信网络协议
6.4.3 PLC网络系统

第7章 MELSECNET/H通信模块
7.1 MELSECNET/H概述
7.1.1 MELSECNET/H的特点
7.1.2 本章中文字、表格和图表中使用的缩写
7.2 MELSEC-Q网络系统
7.2.1 单个网络系统
7.2.2 多网络系统
7.2.3 多PLC系统
7.3 MELSECNET/H网络模块
7.3.1 连接方式
7.3.2 MELSECNET/H网络模块的规格
7.3.3 MELSECNET/H功能
7.3.4 数据发送/接收的处理时间
7.4 网络模块的参数设置
7.4.1 网络模块的外部名称和设置
7.4.2 模块数的设置
7.4.3 网络的设置
7.4.4 公用参数的设置
7.4.5 辅助设置
7.4.6 控制站返回的设置
7.4.7 固有参数的设置
7.4.8 网络刷新参数
7.4.9 参数设置举例
7.4.10 其他站存取时的有效模块
7.4.11 待机站对应模块功能
7.5 应用功能
7.5.1 直接访问链接软元件
7.5.2 交互链接数据传送功能
7.5.3 低速循环传送功能
7.5.4 瞬时传送功能
7.5.5 中断设置
7.5.6 多路传送功能
7.5.7 专用链接指令介绍
7.6 故障诊断及其测试方法
7.6.1 网络模块的离线测试
7.6.2 在GX Developer中进行离线测试
7.6.3 在GX Developer中进行在线测试
7.6.4 网络诊断
7.7 MELSECNET/H远程I/O网络
7.7.1 远程I/O网络的特点
7.7.2 远程I/O网络的配置
7.7.3 参数设置
7.7.4 应用功能
7.8 MELSEC通信协议
7.8.1 网络类型
7.8.2 通信帧传输文件格式

第8章 CC-Link通信
8.1 CC-Link通信的硬件
8.1.1 CC-Link的特点
8.1.2 CC-Link的系统结构要素及连线器件
8.1.3 CC-Link的规格规范
8.1.4 CC-Link的基本功能
8.2 CC-Link的通信协议
8.2.1 通信协议概述
8.2.2 物理层
8.2.3 数据链路层
8.2.4 应用层
8.3 CC-Link通信在用户程序中的实现
8.3.1 主站和远程I/O站的通信
8.3.2 主站和远程设备站之间的通信
8.3.3 主站和本地站之间的通信
8.3.4 主站和备用主站之间的通信
8.4 CC-Link的应用实例
8.4.1 实例概述
8.4.2 硬件设置
8.4.3 参数设置
8.4.4 程序编写
8.4.5 系统运行结果

第9章 Web模块QJ7lWs96
9.1 Web模块QJ71Ws96的特点
9.2 web服务器模块的外部结构
9.3 Web服务器模块的线路连接
9.3.1 10BASE-T/100BASE-TX的连接
9.3.2 RS-232的连接
9.4 Web浏览器的设置
9.4.1 标准屏幕的显示
9.4.2 标准屏幕的一般操作
9.4.3 系统设置
9.4.4 拨号设置
9.4.5 账户设置
9.4.6 IP过滤设置
9.4.7 访问目标CPU设置
9.4.8 智能功能模块开关设置
9.4.9 自诊断功能设置
9.5 Web浏览器的功能
9.5.1 监视功能
9.5.2 标签功能
9.5.3 日志功能
9.5.4 事件监视功能
9.5.5 E-mail功能
9.5.6 诊断功能

附录
附录A 顺序指令
附录B 比较操作指令
附录C 数据转换和传送指令
附录D 应用指令
附录E 数据链接指令
附录F QCPU指令
附录G 冗余系统指令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