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地方政府改革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4129335
  • 作      者:
    沈荣华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内容介绍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地方政府改革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明确了新世纪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方针、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和强大动力。
展开
精彩书摘
  (二)相对独立性
  对地方政府来说,其优势是能在地方替代中央政府进行直接管理,从而克服中央政府对社会需求的非敏感性,以节省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成本。县市级政府是最具活力的地方政府,相对而言,这个层级的地方政府能更好地把握地方信息,能更直接了解市场主体的现状与走向,能更准确地听到基层人民的呼声和要求。如果简单适用上述执行性特征,就必然会遏制地方政府的生机和活力。按照宪法确定的“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必须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自主权和相对独立性。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伴随着我国权力下放与上收的几度轮回,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应该进一步法治化,地方政府职能的相对独立性也应该进一步明晰。在改革实践中,中央政府为了在试点地区推行某项政策或决策,往往授予该地区的地方政府以更大的独立性和自主权,默许其突破旧体制框架先行创新。创办经济特区、赋予一些地方政府以地方立法权、单项改革实验权便是最好的例证。可见,在中国,改革意味着适度分权,改革也意味着警惕地方政府相对独立性的过度发挥。分权的适度性就是法定化、明晰化,警惕与防范就必须规范化。其中,核心的问题是保护、引导和发展好地方治理的自主性。
  (三)多样性
  地方政府千姿百态,其职能显然不可能整齐划一。同样是县市级政府,由于受制于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水平,其职能的相对独立性是不平衡的。地方政府职能发挥得好坏,与当地的发展态势紧密相关。由于其辖区的不同特点,导致了地方政府职能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构成了地方政府文化与形态的多样性,并直接影响地方政府活力与自主创新的多样性,这是构成我国地方经济发展丰富多彩的动力源泉。
  (四)动态性
  地方政府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政府改革与政府发展从未停止过。就当代中国来说,地方政府职能的动态性,因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显得尤为明显。从国内看,与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相适应,政府必须从事无巨细的直接管制中解脱出来,显然,处在改革前沿的地方政府,其经济方面的职能无疑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从世界看,置身于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国际环境,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自觉地置身于世界范围内的政府改革、政府再造、政府治理与完善的浪潮中,我国地方政府的职能必将朝着政府文明的走向重构。我国各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明确的,时间表却有很大不同,何况具体情况又在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在实践中,妥善处理好政府职能的动态性与政府工作连续性的关系,从政府职能的动态发展中,内生出政府持久的信用与权威。但是,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或发展,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如市场、NG0的发育程度来做出适度性,这需要政府职能中心的位移、政府权能的社会转移以及政府政策工具选择的准确性。
  (五)有限性
  地方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不可能是全能的,也不可能是无限的。有限政府理论关注的焦点是:全能政府只能导致保姆型社会,不利于社会自立精神的培育和市民社会的成长;无限政府还会导致政府疲劳与贪婪。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非常疲劳,干了很多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不利于政府发展和政府文明。市场经济还很不成熟的今天,部分地方政府之所以导致贪婪,与其权力无限扩大有直接的关系。古往今来,任何政府都无法实现其“万能”与“无限”,即使有也是短暂或扭曲的,或者只是停留在理想之中难以实现。地方政府职能只能是有限的,其有限性表现在政府层次上、所处地域上以及文化背景上的差异性,因此,从原则上讲,必须明确赋予地方政府权力和职能的边界,具体规定每一个地方政府有限的职权、资源(包括信息、财政)使用权限以及权限的规模、职能的作用范围,同时,明确设置限制地方政府权力的程序、方法与手段,为政府越权、腐败乃至“死机”设置预防机制与补救机制。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地方政府改革现状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评估
第一节  地方政府概述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生态环境
第三节  当下我国地方政府研究的基本态势

第二章  我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的制度性起点
第一节  和谐社会:地方政府体制创新的追求
第二节  以人为本与制度性起点
第三节  制度性起点与进程:中西现代化比较
第四节  制度性起点的逻辑关系:公民、公民社会与政府

第三章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目标:服务型政府
第一节  服务型政府概述
第二节  地方服务型政府的前沿窗口
第三节  行政服务中心与机制、体制

第四章  中央一地方政府确权与地方政府的权能定位
第一节  中央统筹与地方自主性:央地确权的渊源
第二节  中央一地方博弈与确权的困境:基于土地调控政策的分析
第三节  中央一地方政府确权:原则与路径
第四节  中央一地方政府确权下的地方政府权能定位

第五章  地方政府责任体系重构与行政问责制度化
第一节  地方政府责任的内涵及其体系
第二节  当下我国地方政府责任失范的表现
第三节  地方政府责任机制完善的方法:
第四节  地方政府问责制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催化剂

第六章  地方政府关系调适与行政管理结构合理化
第一节  地方政府关系概述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关系的现状与困惑
第三节  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域外的经验
第四节  我国地方政府关系调整机制再造

第七章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评判常态化
第一节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第二节  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基本结构与价值诉求
第三节  我国当前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中的缺憾与不足
第四节  改进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路径思考

第八章  我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的影响与路径拷问
第一节  地方政府体制创新的影响
第二节  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路径反思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体制创新面临的新问题

第九章  我国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分析新模型
第一节  制度变迁与制度空间
第二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机制结构
第三节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优化选择

第十章  地方政府体制改革的具体对策

第十一章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