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的担当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4351973
  • 作      者:
    辛子口述
  • 出 版 社 :
    海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在更广阔的背景下重新梳理中外关系、两岸关系以及历史问题,提出中国要在文化层面上担当起大国使命。 

展开
作者简介

  辛子,现在某部任职。1961年出生于北京。“文革”期间曾辍学到河北乡村务农,15岁从北京市中学应征入伍,17岁参加边境自卫还击作战。恢复高考第三年考入大学哲学系,毕业后重回基层工作。1980年代中期调回北京。长期参与有关政策咨询及实务工作,主持各类重大研究项目。1990年代初开始,赴美国、日本、俄罗斯、印度,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访问、讲学,曾参加与有关国家政界、军界人士及智库的学术交流和战略对话。先后在海内外出版关于中国古代思想史、哲学、文化学、国际关系、台湾问题及宗教理论等专著七部,发表文章百余篇。在国内数所著名大学兼任教职。

展开
内容介绍

  《中国的担当》为访谈整理,访谈对象是既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又有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国际问题专家兼学者。访谈由中国地缘政治、国际关系的历史脉络展开,回顾了中国特别是自近代以来的历史道路,分析了中国在当今世界上的位置,而最终落实在文化上,提出未来文化重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中国只有实现民族精神的自立,重建高尚的国民品格,开掘出传统文化的创造力,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进而肩负起大国责任,对百姓、世界以及人类前途皆有所担当。

  《中国的担当》何以提出中国的担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实现经济大发展,国际影响力也逐渐提高。然而,倘若偏废文化,内失民族精神,外无文化作为,有大国之名而不能尽其责,则悖谬矣。

  中国为什么能够担当?在西方现代文明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以金融资本为主导的商业社会、消费社会,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其自身难以应付的问题,中国当激发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创造力,以“大同世界”为方向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

  中国如何担当?以文化为重,以文化为根基,重新树立勤俭、包容、正义、中庸等优秀的民族精神与人格典范,尊重世界各国不同的文化与宗教信仰,并将这些精神渗透到经济、政治、外交等各个领域。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应该考虑到要给世界提供什么样的哲学观念、价值判断和“公共产品”。在世界舆论市场、主流价值观念当中我们提供什么“产品”?除了提供一个共同发展、和谐世界,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还能不能给这个世界奉献“大同之道”,不同的文化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在世界范围内的各民族文明、文化,国家、政治体,虽然我们大家信仰不一样,宗教不一样,但是有两点应该是一样的。
  第一是伦理,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家庭,还有包括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公正,这是第一。第二是生态,我们和自然的关系。不管你信仰什么,我们和自然的关系要友好,共处共存共荣共育共生,而不是一味征服自然,向自然索取,破坏生态系统,最后被自然报复。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们要提供我们的价值观。还有在“和而不同”的情况之下,国际社会、国与国怎么样相互理解,怎么样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怎么样不要以大欺小、以强凌弱?要提供“内圣外王”之学,倡导“王道政治”而不是“霸道政治”。外交方面也要有公理、公义、公平、公正的外交,要有匡扶正义的勇气和责任。
  如果有文化自信,有文化自觉,同时有文化自立,那么你提供的“公共产品”才是世界性的,也才是民族性的。东亚各国和地区才会认为中国这个文明,经历了五千年仍然绵延不绝;经过改革开放30年这种高速发展之后,中国又展现出一种与西方殖民征服、霸权、干涉文化完全不同的文化形象。这样中国就会给世界提供一种新的文明范型、新的道路选择、新的文化形象,让全世界放心,让东亚地区放心,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不是扩张,不是征服,不是走美国第二,不是代替美国做世界霸权主义的老大。这一点我觉得中国现在要向世界讲清楚,而且用自己的作为来讲清楚。当然必须有一系列的具体做法,比如说在经济上扩大外援、开放市场,同时在与周围国家、贫穷弱小国家、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贸易、金融货币联系方面要舍得吃亏,尤其是对东亚与中国邻近的国家,要有一个担当。
  在政治上要通过一系列的国家关系条约,包括多边双边的机制,用这种条约机制网络营造一个大家相互和谐相处、共同理解、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方式。
  军事上也要有一个安全互信机制,除了增强军事透明度,定期通报重大演习演训、高新武器研发试验,还要表明自己的意图,对待与邻国的领土争端在军事上解决要非常非常慎重。这些方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还有现实新出现的一些问题。在这个方面态度要非常明确,继续透明化,要建立互信机制。
  在文化方面,应该学会相互包容,还有一个向别人学习的态度。一些年来国家领导人出访,很少带学者、文学家、艺术家、电影人、歌舞团,比较多的是带经贸团,带企业家去。文化交流这个方面相对少了。文化方面应该有一系列交流交往的措施,形成声势、潮流。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我觉得要在哲学、宗教、艺术这方面有一个开明开放、开宏包容的大的标准。过去海权贸易殖民时代,有些国家是以那个时代的历史的方式承担了这方面责任。当年大英帝国就承担这个文化责任,比如大英博物馆,虽然它有在全世界掠夺文物、破坏当地文化的一面,但它在文化保护、文化交往、文化融合方面也起到一定正面的作用。它所鉴定、所分类的各种各样艺术品的标准和艺术形式的标准,包括对一些弱小民族艺术的界定,像把索马里等国的非洲黑人艺术向全世界推介。那么,中国有没有这种气魄?如果你自己的文化整天都是流行快餐式的文化,又崇拜那些乌七八糟的、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图书馆、博物馆、文化设施缺乏文化含意、雍容气度、大国风范,那么你怎么能赢得别人的尊敬?
  过去讲堂奥文化,或者叫庙堂文化,国家得承担这个责任。全世界各国的文艺团体来到中国各类剧院演出,那种低俗的艺术形式不能进来,要制订标准。在大学设置各种专业的时候,要强调哲学、文学、艺术、美学这些专业的社会权威性。将来在社会上的电影创作题材,包括戏剧、音乐,都要向这个方面去做文化倾斜,而不是跟着低俗风气走。这样人家才佩服你。德国人来一看,哎呀,中国人厉害,也懂《尼伯龙根指环》,我们德国黑格尔的哲学,他们在社会文化领域还在信奉。俄罗斯人来一看,中国表演还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绘画还有列宾的风格,军乐歌舞不亚于“红星歌舞团”,你们还对托尔斯泰、赫尔岑这么崇拜,你们对普希金还这么尊重。非洲人来了,会吃惊,你们还有非洲歌舞专业人才,还有刚果钢鼓乐队!中国得有这种气魄。中国应当成为一个世界各种文化都可以在这里展示的大舞台,这才是所谓“世界大同”当中的文化大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原本想这么干,继承大英帝国的遗产,效仿古罗马时代的“罗马帝国治下的和平”,标志是在纽约建立了一个联合国总部。但是,这个“美利坚治下的和平”的图章——联合国——没有起到这个作用。联合国最后变成了美国的战争授权图章,就像朝鲜发表的声明讲得非常痛快:联合国已经堕落成为某些人所操纵的木偶。所以我就想起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和“文革”时期对一个英文词汇的政治化翻译,stockholder。现在国际关系学术界或政治学界把它翻译成“利益攸关者”。stock是股票,holder是持有人,股票持有者、“股东”、“散户”、“大鱼小虾”,但这些年这个英文单词在形容国与国关系时竟然被翻译成“利益攸关者”。我后来见了就笑,因为东西方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期间我们用这个词专指美国的跟班、盟友、盟国,美国扶植的军政府、傀儡,拿美国的钱替美国跑龙套的人,或是搭上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二流、三流国家,一般翻译成“走狗”、“应声虫”、“帮凶”。美国前些年是佐立克重新使用这个词,说中美之间,我们美国现在是boss,你们是stockholder。中国一些学术界人士还特高兴,中国是美国的利益攸关者,人家太看重我们了。而这个词其实就是指“跑龙套的”或是“帮凶”。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那就是我们应该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基础、深厚的中国文化的修养、深厚的中国文化的感情和对世界不同文明的兼容并蓄,以及以中国民族性为主体的文化世界性。要具有这样广阔的胸怀和胸襟,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梦,我们才能实现中国百年的复兴之梦,实现孙中山先生讲的振兴中华,毛泽东主席讲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实现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担当,对中国来讲就是时势造英雄,舍我其谁。历史的大机遇来了,从“潜龙勿用”到“飞龙在天”,大哉乾元!在这个时代,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应当如何作为?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一盘没有下完的棋

第一章  与安倍晋三的对话

第二章  重提"中华文明圈"

第三章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第四章  文化力是倍增器

第二部分  天地有正气

第五章  抗战期间的国共两党

第六章  台湾问题和汪道涵先生的遗愿

第七章  回首看孙中山

第八章  孙中山的后来者--毛泽东和蒋介石

第九章  台湾的经验和贡献

第十章  中华文明的复兴是大势所趋

第三部分  共享五千年的文明

第十一章  越南与我们的关系千丝万缕

第十二章  值得尊敬和学习的朝鲜半岛人民

第十三章  中国能否重新发挥文化影响力

第四部分  人类的光荣与梦想

第十四章  美国人的努力

第十五章  "中国梦"的实现就是为了利益天下

第五部分  人类共同的责任

第十六章  与印度的对话

第十七章  重建中华的全球观

第三部分  共享五千年的文明

第十三章  中国能否重新发挥文化影响力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