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7117792
  • 作      者:
    夏建国著
  • 出 版 社 :
    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3
收藏
编辑推荐
  “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是中国道路的逻辑必然和现实展开。和谐社会重在建构。和谐社会的建构是一个历史过程,建构和谐社会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而这些建构条件都必须通过实践主体的实践活动才能成为现实。因此,亿万人民的实践活动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最深厚、最直接的现实基础。建构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产生和形成和谐理念,和谐理念必须转化、内化和活化为人们的实践活动,使其成为和谐实践。和谐理念、和谐实践、和谐实践主体是“三位一体”的统一体,三者统一于建构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及其过程。随着和谐理念的逐步对象化和现实化,具有自我设计、自我实现能力和自觉主体意识的、规范自律的和谐实践主体将在现有基础上大量涌现,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团结、公平正义、充满活力、规范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将逐步实现。
展开
作者简介
  夏建国,哲学博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湖北省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文化理论、社会认识论等研究。公开发表论文近百篇,多篇文章被转载或摘录。参编本科生、研究生教材多部,独著或参著学术著作7部;发表教学论文多篇,多次获教学优秀成果奖。至2012年,主持完成了教育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逻辑研究”和湖北省教育厅、武汉大学科研项目共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谐思维方式研究》的主要成员,参加国家重大招标科研课题多项,主持横向科研课题3项。
展开
内容介绍
  《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研究》的研究内容与我自己的研究旨趣密切关联。在拙著《实践规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基础上,我试图将实践“理论”与现实的具体实践“活动”相结合,探寻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现实实践功能,研究将科学的实践理论转化、内化、活化为亿万实践主体实践活动的具体途径,从而在科学“解释世界”的基础上,合理地“改造世界”,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学术性、科学性、现实性和实践价值。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当下中国最重要、最根本的实践活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无疑是当下中国社会最大共识的实践理念,希望《和谐社会的实践基础研究》的出版,能够为更加自觉而合理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尽一点绵薄之力。
展开
精彩书摘
  3.社会政治生活实现民主、平等、自由的价值诉求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
  民主、平等和自由是人们在长期的政治生活中得以普遍认可和寻求的理想政治价值目标和政治状态。三者相互关联,互为条件,共同构成建构和谐社会的政治价值取向。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他们在党的领导下,依法共同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共同维护和实现人民自身的根本利益。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行使自身当家做主的主人翁的权利,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又快又好地建构起和谐社会。要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行使主人翁的权利,必须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继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保证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只有这样,坚决贯彻落实人民当家做主,才能把社会上各种各样的力量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凝聚起来,发挥他们的活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和谐社会的建构中去。
  平等,表现为社会普遍追求的一种政治理想和价值追求。在不同国度、不同视角,平等具有不同的含义。在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种平等,可理解为行为主体平等,即人格平等、权利平等和机会平等。平等内在地蕴涵着公平与均衡的价值要求。在任一具体社会,平等的实现程度映射出了该社会的进步和优越程度。和谐社会是凝聚社会主义进步与优越性的社会。因此,和谐社会的建构必须以追求平等为其价值条件,即通过发展,在社会中建构起人民在地位上同等、在权利上同等、在人格尊严上同等的普遍价值关系。可以说,平等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理性依据。
  ……
展开
目录
导论 和谐社会:中国道路的逻辑必然
一、中国道路的客观逻辑
二、中国道路的历史逻辑
三、中国道路的实践逻辑
四、中国道路的现实逻辑
五、重视对于和谐社会实践基础的研究

第一章 和谐社会及其建构条件
一、“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
三、和谐社会的建构条件

第二章 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形式
一、实在实践
二、虚拟实践
三、模拟实践
四、实践形式的新特点

第三章 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理念
一、实践理念及其生成
二、当代中国社会的实践理念及其特点

第四章 和谐社会建构进程中的阻滞观念及其消解
一、经济阻滞观念
二、政治阻滞观念
三、文化阻滞观念
四、生态阻滞观念
五、阻滞观念的消解

第五章 和谐理念及其文化形态
一、和谐理念
二、和谐文化:和谐理念的文化形态

第六章 和谐实践的实现
一、倡导和谐理念
二、弘扬和谐文化
三、培育和谐实践主体
四、规范社会实践活动
结语 和谐中国 和谐世界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