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金属学及热处理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11313274
  • 作      者:
    杨秀英,刘春忠主编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金属学及热处理》包括金属学、热处理及工程材料三部分内容,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金属及合金的基本结构与性能、金属的凝固、相图、塑性变形、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常用的工程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及新材料)等。作为应用型本科教材,《金属学及热处理》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避免过多的数学推导,便于教师和学生阅读。<br>    《金属学及热处理》可作为材料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主要对象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专业、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以及材料加工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也可供非材料类专业(机械类、化工类)学生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展开
精彩书摘
    加热温度越高,奥氏体形成速度就越快,转变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这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温度越高则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能差越大,转变的推动力越大;另一方面,温度越高则原子扩散越快,因而碳的重新分布与铁的晶格重组就越快,所以,使奥氏体的形核、长大,残余渗碳体的溶解及奥氏体的均匀化都进行得越快。可见,同一个奥氏体化状态,既可通过较低温度较长时间的加热得到,也可由较高温度较短时间的加热得到。因此,在制订加热工艺时,应全面考虑温度和时间的影响。<br>    2.加热速度的影响<br>    加热速度对奥氏体化过程也有重要影响,对于共析钢来说,加热速度越快,珠光体的过热度越大,相变驱动力越大,转变的开始温度就越高。研究表明,随着形成温度的升高,形核率的增长速率高于长大速率。如对于Fe-C合金,当奥氏体转变温度从740℃升到800℃时,形核率增加270倍,而长大速率增长80倍。因此,加热速度越快,奥氏体形成温度越高,起始晶粒越细小。<br>    3.原始组织的影响<br>    在化学成分相同的情况下,原始组织中碳化物分散度越大,铁素体和渗碳体的相界面就越多,奥氏体的形核率就越大;原始珠光体越细,其层片间距越小,则相界面越多,越有利于形核;同时,由于珠光体层片间距小,则碳原子的扩散距离小,扩散速度加快,使得奥氏体形成速度加快。因此,钢的原始组织越细,奥氏体的形成速度越快。<br>    4.化学成分的影响<br>    钢中含碳量增加,则奥氏体的形成速度加快。这是因为随着含碳量增加,渗碳体的数量相应地增加,铁素体和渗碳体相界面的面积增加,因此增加了奥氏体形核的部位,增大了奥氏体的形核率。同时,碳化物数量增加使碳的扩散距离减小,碳和铁原子的扩散系数增大,从而加快了奥氏体的长大速度。钢中加入合金元素并不改变珠光体向奥氏体转变的基本过程,但能影响奥氏体的形成速度,一般都使之减慢,原因如下:<br>    1)合金元素会改变钢的平衡临界点。镍、锰、铜等都使临界点降低,而铬、钨、钒、硅等则使之升高。因此,在同一温度奥氏体化时,与碳素钢相比合金元素改变了过热度,因而也就改变了奥氏体与珠光体的自由能差,这对于奥氏体的形核与长大都有重要影响。<br>    2)合金元素在珠光体中的分布不均匀。铬、钼、钨、钒、钛等能形成碳化物的元素,主要存在于共析碳化物中,镍、硅、铝等不形成碳化物的元素,主要存在于共析铁素体中。因此,合金钢奥氏体化时,除了必须进行碳的扩散使之重新分布外,还必须进行合金元素的扩散使之重新分布。合金元素的扩散速度比碳原子要慢得多,所以合金钢奥氏体的均匀化要缓慢得多。<br>    ……
展开
目录
前言<br>第1章 金属材料的性能与结构<br>1.1 金属材料的性能<br>1.1.1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br>1.1.2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br>1.1.3 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br>1.1.4 金属材料的经济性能<br>1.2 金属的晶体结构<br>1.2.1 金属<br>1.2.2 晶体结构<br>1.2.3 实际金属的晶体结构<br>1.3 合金的相结构<br>1.3.1 固溶体<br>1,3.2 金属化合物<br>本章小结<br><br>第2章 纯金属的结晶<br>2.1 金属结晶的现象<br>2.1.1 金属结晶的宏观现象<br>2.1.2 金属结晶的微观现象<br>2.2 金属结晶的条件<br>2.2.1 金属结晶的热力学条件<br>2.2.2 金属结晶的结构条件<br>2.3 金属结晶的过程<br>2.3.1 晶核的形成方式<br>2.3.2 晶体的长大方式<br>2.4 晶粒大小的控制<br>2.5 金属铸锭的组织与缺陷<br>2.5.1 铸锭的组织<br>2.5.2 铸锭的缺陷<br>2.5.3 钢中的杂质元素<br>本章小结<br><br>第3章 合金的结晶<br>3.1 固态合金中的相与组织<br>3.2 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br>3.2.1 二元相图的表示方法<br>3.2.2 二元合金相图的测定方法<br>3.2.3 杠杆定律<br>3.3 几种典型的二元合金相图<br>3.3.1 二元匀晶相图<br>3.3.2 二元共晶相图<br>3.3.3 二元包晶相图<br>3.3.4 二元共析相图<br>3.3.5 组元间形成稳定化合物的相图<br>3.4 相图与合金性能的关系<br>3.5 三元合金相图简介<br>本章小结<br><br>第4章 铁碳合金<br>4.1 铁碳合金的组元<br>4.2 相图分析<br>4.2.1 相图中的基本相<br>4.2.2 相图中的点、线、区<br>4.2.3 包晶转变<br>4.2.4 共晶转变<br>4.2.5 共析转变<br>4.3 典型铁碳合金平衡结晶过程及组织<br>4.3.1 工业纯铁<br>4.3.2 共析钢<br>4.3.3 亚共析钢<br>4.3.4 过共析钢<br>4.3.5 共晶白口铸铁<br>4.3.6 亚共晶白口铸铁<br>4.3.7 过共晶白口铸铁<br>4.4 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br>4.4.1 含碳量对平衡组织的影响<br>4.4.2 含碳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br>4.4.3含碳量对工艺性能的影响<br>4.5 相图的应用<br>4.6 应用相图应注意的问题<br>本章小结<br><br>第5章 金属的塑性变形、回复和再结晶<br>5.1 单晶体的塑性变形<br>5.1.1 滑移<br>5.1.2 孪生<br>5.2 多晶体的塑性变形<br>5.3 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br>5.4 回复和再结晶<br>5.4.1 回复<br>5.4.2 再结晶<br>5.4.3 晶粒长大<br>5.5 金属材料的热塑性变形<br>5.5.1 热加工与冷加工的区别<br>5.5.2 热加工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br>5.6 金属的断裂<br>5.6.1 断裂的基本形式<br>5.6.2 影响断裂的基本因素<br>本章小结<br><br>第6章 钢的热处理原理<br>6.1 热处理概述<br>6.2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br>6.2.1 奥氏体转变温度与相图的关系<br>6.2.2 奥氏体的形成<br>6.2.3 影响奥氏体转变速度的因素<br>6.2.4.奥氏体的晶粒度及控制因素<br>6.3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br>6.3.1 过冷奥氏体的等温转变图<br>6.3.2 过冷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图<br>6.3.3 过冷奥氏体转变图的应用<br>本章小结<br><br>第7章 钢的热处理工艺<br>7.1 钢的热处理工艺分类<br>7.2 钢的普通热处理<br>7.2.1 退火与正火<br>7.2.2 退火与正火的选择<br>7.2.3 淬火和回火<br>7.3 钢的表面热处理<br>7.3.1 感应加热表面热处理<br>7.3.2 火焰加热表面热处理<br>7.4 钢的化学热处理<br>7.4.1 渗碳<br>7.4.2 渗氮<br>7.4.3 碳氮共渗<br>7.5 钢的热处理新技术<br>7.5.1 可控气氛热处理<br>7.5.2 真空热处理<br>7.5.3 离子渗扩热处理<br>7.5.4 形变热处理<br>7.5.5 表面技术<br>本章小结<br><br>第8章 金属材料<br>8.1 工业用钢<br>8.1.1 钢的分类和编号<br>8.1.2 工业用钢中合金元素的作用<br>8.1.3 碳素钢<br>8.1.4 合金结构钢<br>8.1.5 合金工具钢<br>8.1.6 特殊性能钢<br>8.2 铸铁<br>8.2.1 铸铁的特点和分类<br>8.2.2 铸铁的石墨化<br>8.2.3 常用铸铁<br>8.3 有色金属及合金<br>8.3.1 铝及铝合金<br>8.3.2 铜及铜合金<br>8.3.3 镁及镁合金<br>8.3.4 钛及钛合金<br>8.3.5 滑动轴承合金<br>本章小结<br><br>第9章 非金属材料<br>9.1 高分子材料<br>9.1.1 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br>9.1.2 高分子材料的性能特点<br>9.1.3 常用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br>9.1.4 合成橡胶<br>9.1.5 粘合剂<br>9.2 陶瓷材料<br>9.2.1 陶瓷的制作工艺<br>9.2.2 陶瓷的组织结构<br>9.2.3 陶瓷的性能<br>9.2.4 常用陶瓷材料的分类及其应用<br>本章小结<br><br>第10章 新型材料<br>10.1 新型材料的分类<br>10.2 功能材料<br>10.2.1 形状记忆合金<br>10.2.2 超导材料<br>10.2.3 储氢材料<br>10.2.4 智能材料<br>10.2.5 梯度功能材料<br>10.3 复合材料<br>10.3.1 复合材料的定义及其分类<br>10.3.2 复合材料中各组元的作用<br>10.3.3 复合材料的性能特征<br>10.3.4 -复合材料的复合机制<br>10.3.5 复合材料的应用<br>10.4 纳米材料<br>10.4.1 纳米材料的分类<br>10.4.2 纳米材料的特性<br>10.4.3 纳米材料的应用<br>10.4.4 纳米材料的制备<br>本章小结<br><br>第11章 工程用金属材料的选用<br>11.1 机械零件的失效与分析<br>11.2 工程材料选择的基本原则<br>11.3 轴、齿轮等工件的选材及工艺路线分析<br>11.3.1 轴类零件<br>11.3.2 齿轮类零件<br>11.4 箱体类零件分析<br>11.4.1 常用箱体类零件及选材<br>11.4.2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分析<br>11.4.3 化工设备用材<br>11.5 工程材料应用举例<br>本章小结<br>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