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炼锌起源于何时,是科技史界多年来探讨的问题,但至今尚无一致的看法。有人提出在公元10世纪初的五代就已掌握了锌的提取方法,并开始使用,因为《本草纲目》曾引了五代轩辕述《宝藏畅微论》中“倭铅可勾金”一语,所以认为至少在乾亨二年(918年)即已用锌,“倭铅”是锌的古称。
有的学者在分析宋钱时,曾发现一枚绍圣年间(1094-1098年)的钱,成分(%)为:铜55.49,铅25.80,锌13.15,锡3.07,铁1.40。对照《宋史·食货志》的记载:“蔡京主行夹锡钱……每循(xOn量词,用于成串的铜钱,每串一千文)用铜八斤,黑锡半之,白锡又半之。”即铜、黑锡、白锡的用量比是1:0.5 :0.25。这个比例与上述绍圣钱中铜铅锌的比例基本相符,因此有的学者认为黑锡就是铅,白锡就是锌,如果这一观点能被证实,就说明我国在宋代时锌已用于铸钱,它的产量相当可观,为了证实这一观点,有人曾带手提式x光荧光仪到几个省级博物馆,检验了大批宋钱(包括不少绍圣钱),但始终没有发现一枚含锌量高的钱,所以他们对这一观点存有异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