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开始轧制阶段,由于铸锭厚而短,绝对压下量较大,咬入困难,而且是变铸造组织为加工组织,为了便于咬入,一般采用较低的轧制速度;②中间轧制阶段,为了提高生产率和控制终轧温度,咬入后升速至稳定轧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较高的轧制速度;③最后轧制阶段,因轧件变得薄而长,轧件与轧辊接触时间较长,使轧件中间与头尾温差较大,为获得良好的板形和优良的表面质量,抛出时降低轧制速度,实现低速抛出。这种轧制速度制度,有利于减少对轧机的冲击,保证设备安全,减少轧件的温降损失,提高轧机的生产率。
由于变形速度增加会明显增大变形抗力,热轧时的平均变形速度应结合变形温度和合金品种予以考虑。铜及其合金热轧时变形速度范围如下:紫铜为8~10s-1;黄铜H68、H70、H90为6~18s-1:铜镍合金为6~20s-1。
3.3.1.3 热轧压下制度
压下制度又称压下规程,是板带材轧制的最基本的参数。它直接关系着轧机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轧制工艺制度中的温度制度、速度制度等都是以压下制度为核心展开的,同时温度制度和速度制度也影响压下制度。
热轧压下制度的内容包括热轧总加工率和道次加工率的确定,其次是轧制道次、立辊轧边等。合理的压下制度应该满足优质、高产、低消耗的要求,在合金塑性及设备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大加工率及尽可能少的轧制道次。
(1)热轧总加工率大多数铜及铜合金热轧的总加工率达95%以上,仅有少数的高强度、低塑性及热轧温度范围较窄的铜合金,热轧的总加工率在90%左右。确定铜合金热轧总加工率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
①合金本身的性质合金的高温塑性范围宽、高温塑性指数高、变性抗力低、热脆性小,允许采用的热轧总加工率就大,如T2、T3、H62等。一般热轧温度范围较窄、热脆倾向大,总加工率要小些。
②产品质量的要求供冷轧用的热轧坯料的厚度应满足铣面和冷轧的要求,预留足够的冷变形量;冷轧产品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的要求愈高,则热轧后坯料的厚度应相应增加;生产热轧板成品时,必须控制轧制温度及变形程度、变形速度等工艺参数,保证产品所要求的性能尺寸、偏差及平直度。根据晶粒大小及晶粒均匀程度要求的变形程度不能处于临界变形程度范围内。总之,要满足最终产品的表面质量和性能的要求。
③轧机能力及设备条件热轧机的机械化程度越高、轧制速度越快、轧机能力及轧机开口度越大,可采用的总加工率也越大。实际生产中决定热轧后坯料厚度时,还应考虑冷轧机及附属设备等具体情况。
展开